【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妖魔化】 形象 妖魔化

“大一新生因离家不适应入学六天后跳楼身亡”、“在校大学生胆大妄为 从交警岗亭偷自行车”、“大学生与女友分手自杀”、“研究生气球书写求婚宣言腾空而起”①……这是在2005年9月11日新浪网的新闻频道上有关高校的新闻,这些新闻大部分可归结为“花边新闻”,或是负面新闻

近几年来大学生成了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的新闻不在少数,有关大学生新闻呈现负面化态势,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形象正在被妖魔化

宏观扫描: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新闻报道负面居多      据观察,都市报和网站中有关大学生新闻报道最多,而广播和电视媒介则少涉及。

所以本文涉及的大众传媒主要指都市报和网站。

笔者对国内三家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报《新京报》(X报)、《兰州晚报》(L报)、《扬子晚报》(Y报)在2005年8月份对大学生新闻报道的跟踪观察。

三大都市报有关大学生的非正面新闻,最低的是42.11%(Y报),最高的竟达到了78.57%(L报)。

国内其他都市报和这三家大报的情况又极为相似,可见都市报中的大学生形象呈现负面态势。

同样,在国内三大门户网新浪、搜狐和网易上,像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 “女大学生替母还债开价2万以身相许”、“大学女生为何频频施暴”、“博士街头做乞丐”……就是在新华网和人民网上也大量存在上述新闻

笔者用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检索了部分有关大学生新闻

妖魔化是我国大众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媒介现象,现在可以见于各种语境,如“妖魔化河南人”、“妖魔化四六级”、“妖魔化互联网”、“妖魔化民工”等。

本文认为,妖魔化是指媒体围绕某一社会问题,发表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对报道内容过度渲染,给报道对象贴上丑恶标签,使其失去话语权,从而使报道对象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的信息传播现象。

经过大众传媒的策划与报道,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样的大学生: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大学生的精英形象正在被消解。

这些造成了对大学生形象的损害,导致了大学生形象妖魔化

微观分析大学生负面新闻文本特征及妖魔化的表现手法      下面是对2005年3月29日新浪网上一个有关大学生新闻文本分析(《瘦小女大学生偷窃40余起 被抓后装可怜屡被放走》),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负面新闻具有如下文本特征:   以上是对大学生负面新闻文本分析,其中大多文本是不完整的,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文本的要求。

妖魔化正是通过这些负面新闻表现出来,经过笔者的观察和归纳,主要有以下表现手法:   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

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精确调查,主观推断。

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

妖魔化的原因分析   1、 信源分析――大学生群体客观存在很多问题。

2、控制分析――政府对社会新闻监控薄弱,媒体为竞争选择负面新闻

3、传播技巧分析――媒体正面新闻表现手法落后。

4、受众分析――受众对猎奇新闻充满期待,同时又用传统观念评判是非。

注释:   ①省略,2005—09—11;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