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邦”的教育腾飞

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历史上,从成都出发直至印度、被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与连通云岭与川藏地区的“茶马古道”在这里汇合,又因为唐、宋时期,势力范围相当于今日云南省的南诏、大理国政权,均以大理为都,于是,因多元文化交融汇集而被称之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的大理,自古历史悠久、文献众多、人文蔚起,从而享有“文献名邦”之美誉。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世居大理的各兄弟民族包容接纳、厚教兴学、崇尚礼仪的传统观念,成为大理教育长久兴盛的重要推动器。在洱海之源茈碧湖畔一个叫“历头”的小村背后,至今存有创办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至1456年)的龙华书院遗址,这是三迤大地最早的官办书院;抗战时期,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曾迁建大理办学8年之久,而著名的西南联大亦在此有过办学经历;1958年至1961年,云南省曾在大理创办滇西大学。众多历史渊源,不仅为大理留下许多珍贵的文献,还传承和积累起许多重要的教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理教育全面蓬勃发展。位于大理古城东西中轴线上,一个古色古香、花团锦簇的校园——大理一中,最初是清末曾任云南提督于1885年在抗法战争中阵亡殉国的白族爱国将领杨玉科在1877年创办的西云书院,至今已度过140年华诞,成为云南省连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素以“滇西最高学府”著称,学校现今拥有图书12万册,生均70册,并且存有西云书院时期的线装书9 400多册,是全省藏书量最多的高中学校之一,良好的校风传承,教育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而位于大理古城以西,屹立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大学,容大理田园风光,纳苍洱锦绣之气,立身其中,则可紧随四时气象尽览银苍玉洱百里风光,因其“山水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山水”的独特景致,而被称作是滇西最美的校园。

如此说来,这样一个最适宜人读书的地方,应该一直文化昌达、人才辈出才是。但事实上,因历史、交通及经济发展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制约,往前数至多40年,大理各地的教育和文化依旧十分缺失。在我老家洱海之源,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子,那时一半以上的老人都是“睁眼瞎”,混混沌沌大半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人们吃尽了缺少文化的亏。一个勤劳苦干的小伙子,到城里打工数年后挣了钱,看准了蔬菜价格走俏,便回乡承包几十亩地连片种植,却因缺少文化而对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不光使一年的汗水白流,还因为不能履行供货合同而带来更大的损失;而另一位养殖户也在生猪饲养中遭遇了类似的困窘……诸此事例,不胜枚举。

知耻而后勇。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善莫大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负重而行的大理教育开启了新的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全面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机制体制创新迈出實质性步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蓬勃发展,为提高全州民族素质、培养建设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构建小康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高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目标如期实现并不断巩固提升,1984年,州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大理州普及初等教育暂行条例》,普及初等教育从此有法可依。至1993年,全州12县市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10月,大理州召开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工作会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两步走”的意见。1998年,全州12县市顺利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12县市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实验教学县目标并通过省人民政府考核验收。2010年底,大理州全面通过“两基”国检验收。2017年底,弥渡等11个县市先后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

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2000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几年间,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等措施,不断扩大全州普通高中办学规模。2003年,州委、州人民政府把解决高中办学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作为全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公办与民办并举,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拓展了高中教育资源,增加了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实现了全州普通高中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2017年,全州普通高中共39所,教育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8%。

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1979年,大理州在继续办好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卫生学校、财贸学校的同时,建立了技工学校,1984年新建了大理民族师范学校,1987年建立大理城乡建设学校,1993年新建大理工业学校。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983年全州12县市均改办或新开办职业高级中学,1986年开办初中“3+1”职业技术培训班。1991年,大理市、云龙县、洱源县被列入全省农村智力开发试点县。1995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我州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2016年,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成为“十三五”期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全州中职学生录取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录取人数,实现1∶1.1的普职比。40年间,全州成人教育实现同步发展,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应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从1980年起,全州先后举办半寄宿制高小358所,在大理、洱源、南涧3个县市建立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在11个县的一中设立民族初中部,新建了州民族中学和州民族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扩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招生,全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初步建立起切合全州实际的民族教育体系。1995年,大理州出台《关于改革和发展我州民族教育的意见》,民族教育进一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全州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1983年,下关聋哑学校建立,1984年开始面向滇西8地州招生,1988年学制改为9年;2003年,更名为大理州特殊教育学校,并开始招收盲生和智力障碍生。截至2017年,全州已先后在人口超过30万的大理、巍山、祥云、弥渡、宾川5个县市新建和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全州特殊教育学校共6所,在校生2 275人。改革开放以后,大理州认真贯彻《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法规文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全州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现今,全州幼儿园总数达805所(其中公办园210所),在园幼儿101 493人,全州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分别达93.27%和83.68%。

高等教育全面发展。1978年,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大理医学院开始筹建,并于1982年秋季开始招生;1986年,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成立。1999年,州委、州人民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契机,提出将大理医学院、大理师专、省电大大理分校、大理工业学校4所学校合并组建大理大学的目标,2001年,滇西地区第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大理学院正式组建。

进入新时代,大理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以滇西高等教育中心建设为目标,踏石留痕、不忘初心,全面开启教育发展新征程。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总部在大理筹建;次日,教育部发文批准大理学院正式更名为大理大学。2016年9月,经紧锣密鼓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迎来了第一批试招生学子266人;2017年5月,教育部批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正式建立,至此,大理高等教育“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形成,组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学群,从而使大理成为云南省唯一拥有4所高校的非省会城市,也是全省唯一具有2所本科院校和硕士授予权高校的非省会城市。

在即将迎来40年校庆的大理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7 000人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30个省(区、市)招生。搭乘教育部定点联系扶贫滇西边境山区的东风,学校同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部属高校确定为学科建设对口帮扶单位。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师生互换和汉语国际教育等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际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和22个国家、48所国外大学建立了教育教学及交流合作关系。据教育部公布数据,学校学历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0位,并長期在西部高校中名列第1位。每年三月阳春,学校樱花竞相绽放,一年一度的“国际日”活动如期举行,在春意盎然、游人如织的开放式校园里,一个让大理走向世界的学术交流舞台不断绚烂。

位于洱海之东、与大理大学隔海相望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全国首批建设的应用技术大学,也是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扶贫工作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深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助推滇西脱贫开发、扶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同时还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零起点筹建的本科学校,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探索和尝试。学校的建立,实现了大理高等教育“两翼齐飞”的完美拼图,进一步完善了大理的国民教育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大理始终将发展职业教育当作助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5年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大理护理职业学院先后挂牌成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一座新型的人才立交桥。在基础教育阶段,大理着力在优质资源建设方面下功夫,至今已在39所高中学校中建成省一级高中15所,在20所中职学校中建成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校12所,并同时建成34所省一级示范幼儿园,高考综合成绩连续12年名列全省前列,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40年间,大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的局面已经全面形成。大理和祥云两所开放学院挂牌成立,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各层次教育的新要求,并不断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民办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州共有民办学校700所,教职工6 372人,在校学生94 051人,资产总额达109 952万元,基本形成教育门类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民办教育发展格局。

40年来,大理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2008年至今,连续10年大张旗鼓表彰优秀教师,加大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改革力度,全面拓宽教师职称晋升渠道,积极为优秀专业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基层教师从业积极性不断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中小学校安工程、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薄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如今的大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教育民生工程不断深入,实现了学生资助政策的全覆盖,绝不使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走进新时代,承载新使命,奔赴新征程。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和先导工程。改革开放40年的跨越,印证着“文献名邦”的教育蜕变,同时也把大理教育推向了腾飞的新起点。苍洱之间,这个让人一辈子最想在此读书的地方,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蓬勃发展大理教育,继续逐梦远航……。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