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职业类型民众对延退的看法及建议研究

摘要:2016年初,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以加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已经逐步提上日程,尽管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论证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合理性,但许多人仍然不能接受。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从根本上是社会发展问题,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话题。

延迟退休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不同职业类型的民众对这一政策缺乏信心,使它的推行存在着很大阻力。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渐进式 延迟退休 不同职业类型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初,我国已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由于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相对较低,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龄化的趋势正在逐步加强,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严峻形势使我国的老年保障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退休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与目前不断提高的人均寿命出现了偏差,加之目前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周期延长(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动力正式参加工作的时间逐渐推迟,如果退休年龄不做出相应的变动,人力资本可利用的时间将大幅缩短,那么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会大量流失,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转变为统账结合的混合模式之后,养老金缺口问题日渐加剧,此类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大、财政转移支付负担较重及个人账户的空账额巨大等方面,财政因此将会承担更大的压力,这显然不利于其他公共支出项目的发展,同时政府其他职能的履行也备受限制。

在此背景下,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养老金的长期收支平衡,而且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已开始出现下降的有限的劳动力资源。

鉴于以上所述,我国于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国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我国初步登上历史舞台;随后在2015年11月4日,为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呈降低趋势的新挑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以加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这标志着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已经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同时它也是我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2016年2月2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关于延迟退休政策何时开始实施时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于今年一定会拿出具体的方案。

这说明我国对于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的高度重视,也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重磅来袭,实行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将会成为我国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二)抽样方法及样本说明   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调查不同职业类型的民众对于政府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看法和态度。

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具体运用问卷法对新乡市牧野区社区广大民众进行了调查,基本了解不同职业类型民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及态度。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11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有效地保证了调查样本的广泛性及调查的科学性。

第二阶段运用访谈法深入探讨延迟退休年龄制度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最终我们将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三)问卷结构   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从概念解释、政策解读、制度设想、考虑因素、配套措施以及个人意愿这六个维度评估各个职业类型的民众对于延退政策的影响。

(四)调研实施过程中的审核及管理   在实施调研过程中,分为两组,一组是针对问卷法设计问卷结构及类型,一组针对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

遵循“高效率,高质量,高回收率”的原则,针对访员的数据,由其他组员对所得数据进行检测和反馈,以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二、相关数据分析   (一)数据呈现   本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中受访者的职业以企业普通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主。

其中在“不同职业类型对渐进式延退政策的关注度”这一问题中,由具体数据可知职业因素对于渐进式延退政策的关注度影响不大,两者没有较强的相关性,不论从事职业的类型、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环境,民众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关注度总体较高,其中一般关注占48%,非常关注占34%,总关注程度达到82%。

如今延迟退休年龄已成大势所趋,怎样实施延退政策民众更为关心的问题。

共有196名受访者对“是否赞同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及其原因”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有88人选择了不赞同的观点,56人选择中立的观点,52人选择赞同的观点,可见多数民众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持反对意见。

在赞同延退的理由里,73.3%的人选择可以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40%的人选择可以弥补养老金缺口,有26.7%的人选择了可以减轻子女养老压力和国民平均寿命增加这两项。

而不赞同的理由里,63.6%选择了不利于年轻人就业,50%选择可能老年健康不佳使工作效率不高,36.4%的人选择了想要早日享受晚年生活和质疑自己缴纳的社保费将来是否能够足额领取这两项。

对于延退政策的反对呼声较大,需要多倾听一下民声,找出阻碍制度推行的因素,将之进行改良方能推动政策的实施。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必然要实施的趋势下,有70%的民众选择应推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48%的民众选择应推出完善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32%的民众选择应推出促进青年就业的措施,30%的民众选择应推出完善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这些配套措施的出台是增进民众政策的理解的必要步骤,只有了解民意、民情,才能提高民众政策的满意度,从而推动这一政策的改革和实施。

在对“设计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回答中,200位受访者中有32%的人选择了应将职业类型纳入考虑因素中,22%的人选择了应将身体状况,13%的人选择了家庭条件,11%的人选择了工龄和家庭条件。

在与民众访谈中发现民众希望在设计政策时应考虑不同工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以及个人身体条件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即根据个人情况允许提前退休

(二)问题说明   1.我国现存的退休年龄制度是以法定的退休年龄为极限值,达到极限值即可以退休,为刚性退休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弹性退休机制,我国政策呈现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是不利于有精力的工作人员继续停留在原有的岗位上以及老年人退休后精神生活的充实。

我国许多非正常退休的人员,由于原单位经济效益的降低裁员导致员工被迫离开单位,“买断”工龄提前退休,使其缺乏足额的养老金数额以及年老保障存在后顾之忧。

2.在现阶段我国国情条件下延退是必然趋势,怎样处理好顶层制度设计与底层民众间需要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在大量问卷调查与访谈中多数民众表示该制度不应将所有工种、身体条件、工作状况等不同的工人一概而论,制度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相应的推迟退休年龄,不少靠体力为生的工人表示到65岁已完全超出身体状况完全干不了体力活,不少办公室工作者以及教师等行业人员表示女55岁、男60岁退休过早,还未完全发挥余热就已退下工作岗位,但是又担心自己延退会给青年人就业带来压力, 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政府部门设计制度的出发点。

3.在实施延退政策时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出台也是民众所担心的问题,延退后面临着保费是否能够如期领取以及相应的医疗、劳动保障制度是否能够同期推行更是民众关心的方面。

有不少民众表示对现有的工作一般满意但是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还有许多民众表示在退休后不愿意再工作,如何增加民众政策的理解是当前政府应重点关注的方面,只有让民众理解政策、了解政策的推行原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三、建议   (一)引入弹性机制,将渐进式延迟退休与弹性退休相结合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群体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差别,比如在不同职业类型对渐进式延退政策的关注度这一题中,选择“非常关注”的企业管理人员高达55.6%,事业单位人员为41.7%,而行政单位人员只有25%,军人则在“无所谓”选项中达到100%。

而且在访谈中发现许多民众对人社部提出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并不感冒,很多人认为渐进式延迟退休虽然采用逐年延长退休年龄,但也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群体对政策态度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劳动群体的退休政策也不能按统一标准而应区别对待。

所以现阶段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还无法满足民众需求,应引入弹性机制,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是否提前延迟退休的权力。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为应对老龄化社会也调整了法定退休年龄,在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规定最早领取养老金年龄和领取差额养老金的办法引入了弹性机制,如美国退休政策规定:劳动者在 62 岁时才可以领取养老金,但只能领全额养老金的75%,63岁以上升到80%,64 岁为 86.7%,65 岁为93.3%,67 岁才可以足额领取。

这一举措增加了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可操作性,极大促进了政策推行和实施。

政府可以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引进弹性退休制度

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意愿,把退休时间选择权交给劳动者本人。

照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在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的同时,体现出政策的人性化,这样既有利于推动政策的实施,又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延迟退休后顾之忧   延迟退休年龄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养老保险压力增大,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与制定退休政策紧密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民众对社会保障关注度较高,如问卷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下政府应采取的配套措施”这一题中,有70%的民众选择“应推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48%的民众选择“应推出完善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多选题)。

在访谈中许多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表示,如果养老金亏空问题不能得到合理解决,有可能会面临二次延迟退休,而且尽管目前人均寿命提高,但面临着工资低、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由于我国是“未富先老”,子女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难以满足老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甚至部分人会面临“老无所依”的严峻问题,所以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缺乏信心。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民众政策的满意度至关重要,政府应将制定退休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养老方面,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尽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医疗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方筹资机制,促进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建设,加强医疗救助的配套设施和法规体系建设。

(三)拓宽就业渠道,减少负面效应   延迟退休年龄自提出以来就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讨论,本次调查数据中有近半数人反对此项政策,反对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延迟退休就业的负面影响,担心老年人不退休就无法为年轻人空出工作岗位,减少了年轻人就业和升职的机会,使本来就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

调查中在不赞同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里,63.6%的人选择了不利于年轻人就业,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于政策实施的担忧。

况且我国目前劳动力充足,部分行业还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会给青壮年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必然会导致这一部分群体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反对。

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必须要解决因政策实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尽管促进就业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事实证明只有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就业,从而解决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政府要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多路径、多渠道增加整体就业岗位,对于失业人员组织其就业、创业相关的技能方法培训,提高失业者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经济运行条件,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更多的产业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缓解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从根本上解决供求过剩的问题,消除民众政策的担忧,有利于加快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步伐。

(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弱势群体   无论政策如何调整,既然要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就必定会对部分群体的利益造成损失。

为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制度改革必然要遵循帕累托改进原则。

在实现制度总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建立利益补偿制度来弥补延迟退休年龄对弱势群体可能造成的损失。

如适当降低企业普通职工个人社会养老保险费比例,提高养老金待遇和医疗报销比例,如此一来,晚退休虽然缩短了领取退休金的年限,但也调低了个人养老金缴费率,提高了养老医疗待遇,从而鼓励职工自愿延长退休年龄

此外还可以利用税收政策来调动民众延迟退休的积极性。

当然由于群体差别、行业差别等多方面因素,政府在建立补偿机制时要注意考虑周全,循序渐进、分步骤进行,尽量照顾多方利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2013— 11— 12 .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 ].2015— 11— 04.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N].羊城晚报,2016— 2— 29.   [4] 张然.个人账户空账突破两万亿[N].京华时报,2012—12— 18.   [5] 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4):3— 7.   [6] 仁学军.对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几点思考[J].管理学家,2010(5):306— 307.   [7]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67— 6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