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冈市司马冲镇“单改双”:春风化雨润民心

【摘 要】司马冲镇粮食连续6年增产,积极推进“单改双”,努力扩大早稻面积,推进水稻单改双”,提高复种指数,建立双季稻高产示范片。

一件件实事,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千家万户;如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滋润了百姓心田。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司马冲镇 单改双 民心  司马冲镇位于武冈市东南部,是武冈市的南大门,辖21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22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8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总耕地面积1.9万亩。

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南方水稻产区有效积温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268摄氏度,双季稻北界向北推移了2个纬度,因地制宜“单改双”非常有潜力,武冈市司马冲镇完全可以推广“稻—稻—油”的种植模式。

水稻种植单改双”,在现今的劳动力短缺的农村是有一定阻力的。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出来,留守妇女和老人单凭羸弱的体力难以支撑双季稻生产所需要的育秧与插秧的劳动强度。

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多样化,尤其是打工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多种一季水稻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看重。

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气候与自然条件的多变也给双季稻生产带来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传统的双季稻种植模式逐渐被单季稻所代替。

政府要推广,农民能不能接受?“单改双”,这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

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层面上看,多种一季水稻,粮食安全就多一份保证,自然应该大力推进。

但从农民的角度上看,多种一季水稻,投入大,需要的劳力也多,还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有抵触情绪也在所难免。

鉴于此,既需要有一个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办法。

集中育秧和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机收作业,很大程度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是推广“单改双”的好帮手。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和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将土地集中开展规模经营,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

水稻单改双”是个好政策,令人鼓舞,同时也告诉我们,每项事业,一定要符合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

惟有如此,各项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司马冲镇粮食连续6年增产,有着闪光足迹的司马冲镇党委政府,没有陶醉在历史的光环中,他们没有沾沾自喜,孤芳自赏,决不躺在“光荣簿”上吃“老本”。

今年仍不松懈,更加积极推进“单改双”,努力扩大早稻面积,推进水稻单改双”,提高复种指数,建立双季稻高产示范片。

该镇采取“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农技人员包技术”的包干责任制。

为了抓好全镇2012年的粮食生产与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分别在去年年底前召开了村组干部集中育秧工作动员会议。

武冈市司马冲镇召开机关干部和镇农技站全体员工大会,多次部署安排集中育秧工作。

司马冲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与所有驻村干部、农技站技术人员全部分赴乡镇村组指导集中育秧工作的开展。

该镇通过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制作墙体标语、进行会议培训、张贴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水稻集中育秧对杜绝水稻直播、实现零抛荒、规避寒露风、提升水稻生产水平的重大作用。

司马冲镇成立集中育秧领导小组,指导各村2012年的粮食生产,制定集中育秧方案,逐村落实集中育秧示范点与育秧技术培训。

该镇对山塘进行清淤整治,用扩双机制倒逼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下半年准备大兴水利。

各村委会也积极动员农户种植双季稻

司马冲镇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结合全市开展的基层农技员走村串户活动,该镇集中安排了驻村领导和干部深入农家地头、千家万户,围绕群众关心的劳动力缺乏,水利老化等问题,扎实开展“单改双”服务、矛盾隐患集中排查、信访问题化解攻坚等系列活动,切切实实解难题、做好事、办实事,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

农村千万事,民生排第一。

百姓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维系着民心,凝聚着民意。

一个个民生保障措施有效落实,使全镇的老百姓深刻地体会到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

民生连着民心。

一件件实事,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千家万户;如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滋润了百姓心田。

受益群众切实感受到民生措施为群众带来的实惠,对“单改双”发自内心的欢迎。

群众心气顺了、笑脸多了。

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司马冲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催开了风清气顺的“和谐文明之花”。

春风化雨润民心,党的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老百姓渴求致富的心田。

“困难事,事事有人管;党群心,心心总相印”,广大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正是该镇群众对政府关心农业工作,呈现喜人态势的生动写照。

正是工作到位,老百姓从心眼里支持“单改双”,村村出现大种双季稻的动人情景,曾经的老上访户也争着种植双季稻了,表示要为国家多生产粮食出一份力。

目前该镇已经完成了2012年水稻集中育秧,如火如荼的早稻移栽工作行将完成。

双季稻种植面积有望达到4000多亩。

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今天,这沉甸甸的成果来之不易,其中浸透着全镇基层干部的拼搏汗水,能取得今天的斐然成绩,除了国家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外,也离不开司马冲镇党委政府和农技站多年的群众工作的积累。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