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黑斑病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

摘要:枣树种植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风沙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域,枣树的种植可以极大的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且效益突出、惠民成效显著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经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枣黑斑病在多个枣产区发生普遍,给职工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枣黑斑病分布及危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为综合防控枣黑斑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枣:枣黑斑病研究现状

在枣属(Ziziphus M.)植物中,枣(Z.jujuba M.)和毛叶枣(Z.m au ritiana L am.)是2个经济利用价值最高的栽培种,分别主要分布于中国和印度—。枣树原产我国,历史上多为粗放式管理,关于枣树病害的深入研究较少,直到2 0世5 0年代陆续有专家开始重视起来。枣疯病[4.5]、枣锈病[6]、枣缩果病[7]、枣裂果病[8.9]、枣炭疽病[10]、枣黑斑病[11。12]、枣溃疡病[13]、枣浆胞病[14—15]、枣树类病毒[16]等相继报道,枣树病害已经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枣树病害种类达4 0余种,在新疆以枣缩果病、裂果病、黑斑病对枣产业的危害最为严重。

1 枣黑斑病的分布及危害。

1.1 枣黑斑病的发现、分布。

对枣黑斑病的认识起始于1985年3月,在云南省农科院枣园中,发现毛叶枣和野生酸枣叶片上产生一种烟煤状黑斑病[17]。1996年赵子俊[18]等报道了枣果上的一种病害并取名为枣果黑斑病,该病在交城枣产区大规模发生发病率在50%以上,病果味苦、不堪食用防治难度较大。2003年季延平[19]等报到了山东省枣黑斑病,严重影响了枣果的商品性,枣农损失惨重。2 0 0 6年,李志清[20]等报道了豫北地区枣树头号病害为枣黑斑病,该病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病果率30%~50%,严重影响当地红枣生产。2 0 0 6年宗淑萍[21]等报道了河北省黄骅市、沧县、献县等地发生冬枣黑斑病,发病率在20010~50%.严重的甚至80%以上,严重挫伤了果农种植冬枣的积极性。赵文华[22]等报道了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蒙自等地枣黑斑病发生普遍,制约了当地枣产业的健康发展。2 0 1 0年薛秋红[23]报道了新疆十四师二二四团枣黑斑病,该病发病迅速具有突发性和爆发性,该病给当地枣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我国云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新疆先后都发现并报道了枣黑斑病。由此可见,枣黑斑病在全国枣产区普遍存在,对枣生产带来极大破坏,枣农经济损失十分严重。由于国外很少有枣规模化栽培因此目前还未发现枣黑斑病的国外报道。

1.2 枣黑斑病的主要症状及危害。

黑斑病主要危害枣叶片和果实。其在叶片上主要引起叶片褪绿,后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呈不规则状扩大造成叶片变黄卷曲甚至脱落。果实病害一般从果实白熟期开始显症,白熟期前不发病,病斑发生于果顶或脐部,初为黄色或淡红色、边缘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的水渍状小病斑,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不凸不凹,病枣果不脱落。病部皮下组织坏死变褐,呈半圆形软木状组织深入果肉,病部和周围组织,味苦,不堪食用[24]。枣黑斑病毛叶枣上多发生在植株下部叶片,先是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最外缘黄色,内缘黑色到褐色,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的红褐色斑点甚至褐色病斑。果实感染初期先在枣肩和枣腰处出现淡黄色至红褐色小点,并逐渐扩大成圆形和不规则的红褐色或褐色病斑,后期病斑微微凸起,皱缩。病斑下果肉呈黄褐色海绵状,最后皱缩扩张到全枣,引起脱落或坚硬成僵果[22]。

2 枣黑斑病发生规律。

2,1 枣黑斑病研究

对枣黑斑病病原研究最早始于1 9 9 0年,郭英兰[25]等对云南枣叶黑斑进行了研究并确定病原菌为枣假尾孢[Pseu d ocercospora jujudae(C h ow d hu ry)A Z M N A KhanS Shamsi],研究者对该菌进行形态描述并对学名的鉴定进行了讨论。2 0 0 3年袁高庆[26]等研究得出毛叶枣黑斑病菌为半知菌类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2 0 0 4年赵文华[2 2]等对黑斑病病原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该病主要由交链孢属(AItemn aria sp.)、茎点霉属(Phoma sp.)和毛盘孢属(Colletochum sp.)三种真菌混合侵染而起。2 01 3年向征[27]等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将其鉴定为链格孢(A Itemn aria altern ata)。2 01 5年刘晓琳[2 4]等经形态学观察并结合ITS及RPB2基因片段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链格孢茵(Alternaria altern ata)。

2.2 病害消长规律。

黑斑病枣树整个生育期均能侵染致病,病原菌多残留于枣吊、枣叶及僵果等病残体内越冬,在新疆南疆地区该病翌年7月前后发病,发病部位主要在叶片和花器,后期侵染果实,在果实上病害侵染的潜伏期长,症状不明显.89月果实白熟期开始表现症状,遇雨水多的年份病害突然暴发,造成严重损失。

2.3 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该病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侵染危害受温、湿度影响明显。当空气湿度达到8 5%以上,温度在2530℃时为病害发生较重,遇雨水、冰雹等天气病害发生严重,当温度10℃或40℃时,不利于病害发生。一般地势低洼、通风透光不良、滥用激素类药物的果园易发病。

2.4 病害发生枣树品种关系。

黑斑病发生受品种影响很大,在新疆骏枣、壶瓶枣等大果型品种发病最为严重,赞皇枣、冬枣次之,而在灰枣、蜂蜜罐等其它品种上发病较轻[28]。3 枣黑斑病防治

3.1 化学防治

1 9 9 4年罗敬萍[29]等针对毛叶枣黑斑病开展了化学防治研究,有效的降低了黑斑病毛叶枣的危害。2 0 0 4年李晓军[30]等通过试验得出50%轮纹宁可湿性粉剂4 0 0倍液对枣黑斑病防治有很好的效果:2007年赵子俊[31]等对山西的枣黑斑病进行了防治研究得出使用百菌清和扑海因等杀菌剂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害发生:吴玉柱[32]等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50%扑海因、7 0%代森锰锌为防治黑斑病的有效化学药荆,其中8 0 0倍液防治效果达85%以上。刘京涛[33]等在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的基础上,对枣黑斑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 0%世高水分散粒剂1 5 0 0倍液、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 0 0倍液、2 5 010阿米西达悬浮剂1 5 0 0倍液对冬枣斑病防效较好,可以在防治黑斑病的生产中应用。马荣[34]等筛选出的6 0%唑醚代森联(5%吡唑嘧茵酯.5 5%代森联)水分散颗粒1 5 0 0倍液,对枣黑斑病的防效高达90.5%;3%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 0 0倍液防效达90.25%。张栋海[35]等通过开着枣黑斑病田间药剂的筛选,发现7 0%的甲基托布津、70%代森锰锌、3%中生菌素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效较好:2013年王兰[36]等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出32.5%的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 0 0 0倍液对枣黑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2 生物防治

随着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枣树果实病害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防治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中草药、拮抗菌的方式。甘瑾用滤纸扩散法,从连翘、大黄等2 2种植物提取液中筛选出灵武长枣采后病菌的防治制剂连翘、丁香、百部的醇提液和大黄、桑叶、高良姜、广霍和黄连的水提物[37]。王军[38]等采用在枣树根际土样筛选到的1株具有防病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X L12)菌株发酵液蛋白组分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发酵液粗蛋白处理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化学药剂防治区。王亮[圳等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了梅奇酵母XY201菌株在冬枣表面及伤口的定殖能力及对冬枣黑斑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XY201菌株1 xlo CFU.mL悬浮液可有效抑制冬枣黑斑病发生,发病率降低了52.5%~59.2%.病斑直径减小了5,9%~10.7%。池振江等采用室内抑菌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4种生物农药对枣果黑斑病菌室内抑菌效果和田间防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 0亿/g绿色木霉菌粉剂667 mg/L和14 L/m L枯草芽孢杆菌10 g/L对枣果黑斑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64,44%和66.67%[40]。

3.3 综合防治

经过各位前辈的探索与努力,在枣黑斑病防治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面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及果品安全的考虑,枣主要产区对黑斑病防治必须要摸索出一整套综合防治的办法这就需要我们要综合考虑该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和侵染途径,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除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应该注重农业防治,其中,加强对枣园的管理是关键尤其是水、肥、生长激素控制;对枣园的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过密枣园进行疏伐改造,保持枣园的通风透光性:冬季清园时对枯枝病叶进行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来源。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同时还要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这样才能避免红枣品质与价格的持续下降,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1]曲泽洲,王永惠,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 9 9 3.。

[2]刘孟军,汪民.中国枣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 0 0 9.。

[3]Williams JT,Azam —Ali S,Bonkoungou E.Ber and other jujubes[M].Soulh am pton,U K.:lnternational Centre for Underutilised Crops,2006:302.

[4]周俊义,刘孟军,侯保林.枣疯病研究进展[J]果树科学,1 9 9 8,15 (04):354— 359.。

[5]朱文勇,杜学梅,郭黄萍,等.骏枣茎尖培养脱除枣疯病MLO[J]园艺学报,1 9 9 6,23(2 ):197— acute;198. [6]齐秋锁,郑晓莲,马君玲,等.枣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生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 9 9 5,18(4):64— 70.。

[7]张朝红,刘孟军,周俊义,等.枣缩果病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 0 0 8,23(1):62— 65,81.。

[8]高中山.枣裂果机理的初步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1 9 8 8.。

[9]卢艳清.枣抗裂种质筛选及其抗裂机理初步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 0 0 8.。

[10]刘国胜.枣炭疽病研究[D].合肥:安徽农学院,1 9 8 9.。

[11]王军,辛玉成.冬枣黑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青岛农业大学,2 0 0 7,24(1 ):21— 23.。

[1 2]靳增军.冬枣黑疔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有效药剂筛选[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 0 0 6.。

[13]刘俊展,丁爱云,巴秀成,等.冬枣溃疡病病原初步鉴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 0 0 6,37(2):185—189.。

[14]刁小琴.冬枣贮期浆胞病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5]徐作埏,李长松,李林,等.冬枣浆胞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研究[J]园艺学报,2 0 0 7,34(6):1379 —1386.。

[1 6]刘光要.枣树上类病毒种类鉴定及序列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 0 0 8.。

[17]刘云龙,张凌祥,张忠义,等.国内一种果树新病害枣叶黑斑病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 9 8 8,3(1):18.20.。

[18]赵子俊,林忠敏.山西省枣树主要病害防治[J]中国果树,2000 (1):45.。

[19]季延平,吴玉柱,刘慇,等,冬枣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 0 0 3,149(6):7—8.。

[20]李志清,郭利民,陈汉杰,等.豫北地区枣树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J]中国果树,2006(3):45—49.。

[21]宗淑萍,杨文香,刘大群,等.冬枣黑点病病原鉴定[J]华北农学报,2 0 0 6,21(5):105—107.。

[22]赵文华,李一泉,枣树黑斑病在云南省红河州发生的主要症状、病原分析、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4,21:152—,I55.。

[23]薛秋红.二二四团枣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0(4):30—31.。

[24]刘晓琳,刘玉,马荣,等.新疆枣果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 01 5,30(3):1—5。

[25]郭英兰.枣叶黑斑病病原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 9 91,6(2 ):124— 125.。

[26]袁高庆,赖传雅,黄丽华.毛叶枣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9(3):44— 47.。

[27]向征,钟聪慧,胡军.新疆枣果黑斑病病原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2 01 3,50 (5):845— 85.。

[28]雷春军,刘正兴,刘燕,等.阿克苏地区黑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J]农村科技,2 01 4,35(7):35.。

[29]罗敬萍,严俊华,许树堂.毛叶枣枣叶黑斑病在干热区的发生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1 9 94,25(7):11.。

[30]李晓军,徐颖,阴启忠,等.50%轮纹宁可湿性粉剂防治鲁北冬枣黑斑病枣果浆烂病试验[J]落叶果树,2004 (1):53— 54.。

[31]赵子俊,林忠敏,赵晓军.山西省枣树主要病害防治[J]中国果树,2000(1):45.

[32]吴玉柱,季延平,杨树珩,等.冬枣黑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4(3):3—5.。

[33]刘京涛,常慧红,王小梦,等.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果树,2006(2):31—32.

[34]弓荣,刘晓琳,梁英梅.枣果黑斑病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 01 5,31(16):182—,I89.。

[35]张栋海,赵思峰,李克福.8种药剂防治枣果病害试验初报Jl新疆农垦科技,2014(10):25— 28.

[36]王兰,冯宏租,支金虎,等.3 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枣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 01 3,41(1):134—,I35.

[37]甘瑾,唐文林,潘禄,等.灵武长枣采后病原茵的分离及天然抗菌物质的筛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7,35(10):81—86.。

[38]王军,陈爱香,辛玉成.枯草芽孢杆菌XL12发酵液蛋白对冬枣黑斑病病原的抑制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 011,3 9(2):1 1 4.11.。

[39]王亮,薛梦林,施俊风,等.梅奇酵母X Y 201菌株对采后冬枣黑斑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J]园艺学报,2 01 0,3 7(10):1583—,I590.。

[40]池振江,孙洁,李进,等.4种生物农药对新疆枣果黑斑病的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 01 4,53(7):5,I5— 5,I7.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摘录自《新疆农垦科技》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