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胡适先生一生非常喜欢格言,他把格言说成是“金玉之言”,常常给别人题字,比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再比如功不唐捐”。

这些格言,既能励志,又不失高雅。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功不唐捐”,虽寥寥四字,却蕴含无尽的智慧。

鲁迅先生当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时,曾用过一笔名:唐俟。

“俟”,好理解,意为等待。

“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看来不惟我喜欢,鲁迅先生也推崇这四个字。

胡适先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它。

1932年6月27日,胡适题为《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说道:“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

’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

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

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随后,1953年,在台北“记者之家”,胡适先生发表演讲《报业的真精神》。

其中,他便用这四个字来鼓励报业从业人员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绿树成荫的。

胡适先生认为,应该把“功不唐捐”视为一种信仰。

1960年6月18日,胡适应邀在台南成功大学某班级的毕业典礼上发言,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在最后一味药“信心汤”中,他再次引用“功不唐捐”告诫学生:“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   功不唐捐,这四个字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必然是有回报的!   我们都是扰扰红尘中的人,自然有着很强的功利心,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然而,功不唐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它的功效是漫长的、隐性的,分散在细微的时间之内。

也许,我们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结果,收效甚微,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怀疑美好的人生,要坚信世间有一条真理: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编辑/抱散子。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