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病因分析

作者:李运龙葛玉杰董旭春刘云光      【摘要】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剧烈头痛的相关因素,探讨SAH后头痛的发病机理,为头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多种途径。方法制定头痛程度量表,根据CT分析SAH的出血量以及脑压、脑脊液(CSF)改变与头痛程度的关系。结果CT显示阴性或阳性结果均出现剧烈头痛;SAH头痛程度与CSF发生血性质变有关,而与血性程度无关;脑压在310KPa以下时,头痛加重不明显;当脑压升高超过310KPa时,头痛明显加重(P0.005);用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能显著改善头痛。结论发生质变的血性CSF引起蛛网膜下腔广泛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原因,高颅压是SAH头痛的次要因素,出血量导致高颅压引起头痛,可能与头痛持续时间有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脑脊液头痛 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主要痛苦,通常持续15—30d,常导致病人烦躁不安而加重高颅压、诱发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以往认为SAH患者头痛是由于高颅压和血性脑脊液的刺激而为,治疗主要以降低颅压和脑脊液置换术为主,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表明SAH性头痛的发病机理可能有另外的因素,现结合CT和脑脊液检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住院的SAH患者共168例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选择意识清醒的患者。凡伴有意识障碍以及继发脑梗死伴有痴呆不能主诉头痛者除外。男92例,女76例,年龄18—65岁,平均45岁。入院时病程最短者3h,最长者15d,平均6d。全部病例脑膜刺激征(+),动眼神经麻痹18例,轻偏瘫22例。

1.2方法 头痛程度判定根据头痛伴有的症状进行积分见表1。 表1头痛程度判定 伴随症状0分1分2分 一般状况安静表情痛苦烦躁不安 精神状态精神好精神较差精神差 植物神经症状无恶心、呕吐频繁呕吐 睡眠状况能正常入睡每日睡眠不足6h不能入睡 按CT检查结果有无显示SAH分阳性和阴性组。阳性组依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参照Hijdra方法[2]评分,将各脑池分为纵裂池、左侧裂池、右侧裂池、鞍上池、环池五个部位进行积分(无血0分;少量积血1分;中等量积血2分;充满积血3分),两侧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无血0分,少量积血3分,中等量积血6分,充满积血9分,各部位积分相加就是该患者总的CT评分。CT阳性组按照出血量的多少分为若干组;按CT所示出血量多少分为少量(CT积分≤3)、中等量(CT积分4—6)、大量(CT积分≥7)。分别判定出血量头痛程度的关系。全部病人均行腰穿检查,168例共计372人次,按首次腰穿所测脑压分为4个等级,分别判定头痛程度。同时行脑脊液检查,包括外观、WBC及蛋白含量。将头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轻度(积分≤3)、中度(积分4—6)、重度(积分≥7),判定不同程度头痛脑脊液外观、WBC和蛋白含量的关系。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后5天内用甘露醇750ml/d,以及尼莫地平静滴和止血剂应用(基础组),在上述基础上,部分病人应用脑脊液置换(置换组)或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激素组)治疗头痛,全部病例不应用止痛剂。判定3种治疗方法与头痛程度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头痛程度积分、WBC和蛋白含量用x±s表示,采用t检验。3个治疗组的例数用x2检验。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