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说课人:z。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我同学们上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图导入,通过表的指针、三角板、三角形、五角形等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本节课我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图中抽象出角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老师直接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角”,你认识吗?说说你认识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可能会回答在哪见到过角。这是本节学生学习的起点,此时教师不需要发表评价。

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说都是什么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一组生活中的一些带有角的实物,说说你发现的角在哪里?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最后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教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告诉孩子们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

3、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

如果把吸管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吸管拉长点,角的大小变了吗?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动手,画一个角。

学生观察教师画角,并说说怎么画角,并且按照学会的方法自己动手画角

三、最后全课总结。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这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