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商与消费者的博弈

摘 要:在汽车厂商消费者博弈过程中形成了纳什均衡:(购买停止降价)、(持币待购降价)。

后者是一个两败的困境,要实现厂商消费者的共赢则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宏观引导及汽车企业自身在成本控制、售后服务、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   关键词:汽车厂商消费者博弈      1 现象分析      1.1 一般分析   汽车厂商持续下调价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首先,产能大副增加成为汽车降价的先决条件。

由于产能扩充幅度明显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阶段性的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将会出现,竞争的加剧会继续压低汽车产品价格;其次,汽车业的价格虚高和巨额利润给汽车降价提供了空间。

刚刚经历了暴利阶段的汽车行业,虽然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但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仍会高于其他多数行业(表一);最后,进口车价下降的冲击。

按照WTO承诺,我国在取消进口车配额的同时继续调低关税。

尽管进口车的市场份额不到10%,但其价格下调却给市场带来心理预期。

   引发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也有诸多原因:一是银行开始收缩汽车行业消费信贷,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拒之门外;二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随价格下降而“缩水”的现象,使消费者望而却步;三是新车型的不断推出,使消费者可选择车型增多,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消费者有理由相信,推迟购车将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   1.2 博弈分析   汽车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消费中表现为价有所值)。

无论利润还是价值都涉及价格这一因素。

而在以上各分析中都没有涉及“市场无形的手”——价格

在这里我们把价格提取出来独立分析。

汽车厂商消费者实际上是在围绕价格作为两个博弈方进行博弈的过程。

假设双方均知道自己的得益结果并同步做出决策——即为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汽车厂商策略降价停止降价消费者策略空间为购买持币待购

降价激发了消费者畸形的理性形成使之开始理性的考虑自己的购买行为,从而选择持币待购持币待购的行为反之又成为汽车厂商降价的刺激因素。

双方的支付矩阵如下:      (1)当消费者采取购买策略时,汽车厂商停止降价会比降价得到更多的收益,即5>2。

   (2)当消费者采取持币待购策略时,汽车厂商只有降价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取得了培养忠诚客户的机会。

因此,降价可收取较高收益,即1>0。

   (3)汽车厂商停止降价策略尤其是针对众多消费者关注的小排量经济轿车。

这些经济轿车利润已经恢复到正常行业水准,价格继续下调的空间极小。

所以购买会给消费者带来相对多的效用,即4>0。

   (4)汽车厂商降价策略可以将汽车市场细分为二类市场来分析:经济型轿车市场和高中挡车市场。

前者在利润空间很小的情况下,降价只有以质量和服务的降低为代价,从而造成对消费者长远利益的损失,所以持币待购相对而言是明智之举。

中高档汽车的目标客户并不是大众百姓,所以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价格的下降不会拉动中高层次目标客户的购买消费。

因此,他们也选择持币待购以获得今后更大的选择空间,即3>1。

   用相对优势策略圈定法可得出此博弈的两个纳什均衡:(购买停止降价)、(持币待购降价)。

当今中国的汽车行业呈现的是(持币待购降价)这一纳什均衡

然而,这一均衡存在Paret改善,因为4>3,5>1。

即从一个纳什均衡到另一个纳什均衡的转变给两个参与人都带来了收益的增加。

则(购买停止降价)才是这一博弈的Paret优势均衡

。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