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跳远运动员李延熙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三级跳远起跳点

摘要:本论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片解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在蹬伸技术上存在不足,造成第二跳距离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

希望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三级跳远起跳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中图分类号:G823.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86—02      男子三级跳远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世界前十名三级跳运动员的成绩始终维持17.50 m以上的水平,而我国却在17 m左右波动。

可见我国男子三级跳远已落后于世界水平,并且相对于自己的高峰期也产生了较大的退步,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如何在此届奥运会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显得尤其重要。

延熙是典型的高跳型选手,所以本文将其成绩比较好的一跳的动作技术参数与第六届世锦赛上四位高跳型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技术动作的优势与不足。

此文仅仅分析了李延熙一次试跳的动作技术,可能会有较大的偶然性,但笔者认为动作技术的外在表现应该是其内在素质作用的效果。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在石家庄市裕彤田径场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名李延熙(成绩17.09 m)的一次试跳。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笔者在互联网上查阅、收集与本论文有关的专著5部,国内学术期刊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并进行了了认真阅读和分析。

1.2.2摄影测量法使用4部带有电子快门的JVC—9800高速摄像机。

分别置于如图1中1、2、3、4的位置,镜头高1.2m,拍摄频率为50帧/s,解析频率为100场/s。

1.2.3录像解析法应用爱捷运动解析系统。

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式。

对录像带进行采集和数据计算。

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进行平滑。

滤波频率=8。

1.2.4专家访谈法2004年5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奥运会田径选拔赛期间,笔者走访了全国部分领队高级教练员,了解到作为教练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三跳比例分析三级跳远的成绩是各跳远度的总和。

各跳之间又是紧密相连。

互相影响的。

本文根据1990年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沦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划分的三种模式(高跳型是第一跳距离比第三跳距离至少大2%,跳跃型是第一跳距离比第三跳距离至少小2%,平跳型是第一跳距离和第三跳距离之差小于2%)。

延熙的第一跳为主跳所占比例(37.1%见表2)大于第三跳34.9%所占比例,两跳之差为2.2%,所以说李延熙技术类型为高跳型。

从三跳比例来看李的第二跳最小为28.0%,低于四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29.55%,说明李延熙以缩减“跨步跳”距离为代价使赢得了更多的第三跳增量。

2.2李延熙第一跳起跳分析三级跳远是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

它是以速度为核心。

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

延熙的上板速度为10.5 m/s,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45 m/s,可见李的上板速度世界优秀运动员差不多,但第一跳的速度损失率为9.5%高于优秀选手(表3)。

从表4可以看出李的垂直速度为2.45 m/s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2.55 m/s)。

延熙第一跳着地角为69.1°(表5),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说明他的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近,有利于身体重心快速移过支撑垂直面减少水平速度损失,起跳角为59.8°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较小的起跳角有利于增大水平动力并延长作用时间,但他的离地膝角为159.5°(表1)说明李延熙在离地瞬间蹬伸不够充分,爆发力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这可能是造成其速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其第一跳腾起角度(16.2°低于其他三位运动员仅高于罗梅因表6)小也说明了这一点。

2.3第二跳起跳技术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李延熙的第二跳着地角为64.3°与世界运动员(64.4°)相差不多,说明着地水平制动作用力与作用时间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差不多;从第二跳的水平速度来看李延熙水平速度为7.8 m/s,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其速度损失率也最大为17.9%(表3);同时垂直速度为1.78 m/s也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2.05 m/s表4)。

造成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是李延熙起跳角大(69.6°)高于优秀选手,造成蹬伸时间小于优秀运动员;二是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不够充分,离膝关节角仅为160.0°(表1),所以造成腾起角相对小于世界优秀选手为12.9°(仅高于罗梅因见表6)。

2.4第三跳起跳技术分析第三跳的任务充分利用剩余的水平速度,尽可能提高垂直速度,以获得一个较高较远的身体重心腾起轨迹。

从表5可看出李延熙的着地角为(66.5°)高于优秀选手,相对较好的保持了水平速度,而李延熙起跳角(67.8°)高于优秀选手,其蹬伸时间小于优秀选手造成了李延熙的第三跳腾起角为20.9°(表6)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还有差距。

速度上来看李的第三跳离地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小于世界优秀选手(表3、4)可能是因为第一、二跳速度损失过大造成的。

3结论与建议      1) 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李延熙的第二跳所占比相对较小,适当加大第二跳比例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2) 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

3) 李延熙技术优势在于着地积极,减少了水平制动力;其技术不足在于摆动蹬伸蹬伸不够充分,从身体素质上来看是肩髋摆动肌群的力量差造成的。

建议训练中应加强盆带肌群的力量练习,发展其灵活性,并注意与肩和上臂协调配合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和平,等.三级跳远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6—157.   [2] 刘建国,等.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0—279.   [3] 康宏伟.劳剑峰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150—153.   [4] 束景丹,等. 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速度变化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08—414.   [5] 汤定福.三级跳远的“关健是”第二跳技术[J].四川体育科学,1996,(3):26—28.   [6] 李修平. 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J].济宁师专学报,1999,(3):49—50.   [7] 王斌.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优秀选手助跑水平速度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71—74.   [8] 余敬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31—34.   [9] 郭健翔.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特征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2):97—100.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