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止血夹治疗急性胃肠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内镜

【摘要】 目的 检验内镜止血夹对急性胃肠道出血疗效,并初步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Olympus HX—5LR—1及HX—5QR—1型止血夹放置器和Olympus MD—850止血夹,止血夹与出血血管以60°~90°角夹闭出血病灶。结果 102例急性胃肠道出血治疗止血99例,止血率97.06%,疗效确切未见并发症。结论 内镜止血夹为急性胃肠道出血提供了一种损伤小、止血成功率和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内镜止血夹;急性胃肠道出血   The efficacy of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hemostatic effect of endoscopic clip on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and rela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effect.Methods Olympus type HX—SLR—1 and HX—5QR clip—fixing device and Olympus MD—850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s were adopted.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s clipped the hemorrhagic focus at 60~90°angle.Results Hemostasis after clipping was observed in 99/102 patients with acute GIB,the hemostatic rate was 97.05%.Conclusion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 provide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ans for treating acute GIB.

【Key words】 endoscopy;hemostatic clips;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急性胃肠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目前常用的内镜止血法有激光凝固法、电凝法、局部注射药物止血法、药物喷洒法及止血夹法等[1~3]。对于渗血或少量涌血,采用内镜下注射法或喷洒法,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而对于血管喷血或搏动性出血者,采用上述两种止血法效果差,且再出血发生率高。近年来应用内镜止血夹因其创伤性小、止血速度快、再出血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特点,已成为危重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非手术治疗最有效、最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4]。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5月应用内镜止血治疗102例病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入本研究病例均为急诊入院或急诊科留观患者,在24h内经补液、输血和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口服及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静注等药物治疗后未能有效控制出血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7~80岁,中位年龄38岁。

1.2 内镜下所见。

所见病例其出血病变和出血类型见表1及图1~图3(略)。表1 102例急性胃肠道出血的病变和出血类型 例(略)。

1.3 方法。

使用器械为Olympus GIF—XQ240型电子胃镜,Olympus—CF—200I型电子肠镜,Olympus HX—5LP—1及HX—5QR—1型内镜止血置放器,Olympus MD—850止血夹。患者术前予冰生理盐水将出血病灶覆盖的血块冲洗干净,必要时加用黏膜下注射1 ∶10000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保证视野清楚,方便操作,并加强止血效果。操作步骤:治疗前先检查止血置放器,安装好止血夹,即先推出置放器挂钩,挂上止血夹,然后收回推送管鞘内,经内镜钳道将止血夹送至内镜前端,推出止血夹,张开止血夹叉口,将止血夹与病灶的接触角度通过止血置放器旋转钮调节到60°~90°角,以直角对准出血血管病灶,收紧止血夹,然后轻轻提拉、放松置放管,确定固定止血后结束治疗。如出血面积大,未能完全止血可重复上述步骤,依次置入第二、第三枚止血夹等,以达到完全止血目的。

1.4 观察随访。

以上病例经内镜止血止血治疗后依病变性质给予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静注,观察呕血和便血的次数,监测生命体征,记24h尿量,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尿素氮等项目,如7天内未再出血判断为止血成功。

2 结果。

102例急性胃肠道出血患者内镜应用止血治疗,每例使用止血夹1~4枚,平均1.7枚,共178枚。25例同时使用黏膜下注射1 ∶10000肾上腺素,治疗止血有效率为97.06%。3例止血效果不佳,术后仍复发再出血。其中2例为胃多发性毛细血管瘤;1例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出血,为80岁女性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除1例胃多发性血管瘤经上止血治疗加反复多次注射硬化剂和氩气烧灼治疗止血,余2例上止血治疗不佳,经注射硬化剂及氩气治疗效果不好而转外科手术治疗。剩余病例未见再出血止血夹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如何尽快明确病因,采取有效方法,迅速止血才是治疗的关键。急诊内镜治疗是实现上述目的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20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对于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疗效已完全肯定。在过去10年里,常用的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技术有:激光凝固法、电凝法、热探头法、注射法等。经采用以上技术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取得了较高的止血成功率[5~7]。但对重症患者,特别是有频繁发作的急性消化道出血者,上述常用的内镜止血法很难奏效或难于普及,且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仍很高[8~11]。内镜止血法的机械止血只引起伤口周围黏膜最小限度的损伤,且可直接夹闭肉眼可见的出血血管病灶,不影响出血病灶的愈合,对改善患者重度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是非常有利的[12,13]。对于溃疡面血管暴露引起的出血疗效取决于出血血管的情况及溃疡性质,如出血血管在溃疡边缘,且周围坏死组织较少,用夹子能牢固夹住出血部位,止血效果迅速而满意。如溃疡大出血血管因组织脆弱,缺少支撑,如再加上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夹子难以夹住或会过早脱落而发生再出血。本文1例80岁老年女性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术后再出血考虑与出血部位、血管硬化和溃疡周围组织坏死、脆性有关;另2例胃多发性血管瘤再发出血考虑与黏膜及黏膜下细微小血管瘤的广泛渗血有关。所以以上两种情况不宜用止血夹结扎止血治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