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旅游名山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摘 要 名山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宝库,也是我国人文景观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其形成源自于我国古代大山崇拜的心理背景,更由于名山本身客观条件和特有的人文环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名人雅士等在名山的修行授徒,使其蜚声海内外,这些成为了旅游名山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文化渊源 精神需求 条件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每当我们登上武当山、庐山等名山,总会被山上寺观的悠悠钟声所吸引,陶醉于身心俱静的氛围中;每当我们翻开历史,寻找高僧名士的足迹,往往会听见他们在名山古寺中的心灵对话。

这些名山无疑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宝库,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古往今来引起过很多学者的兴趣。

这些名山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从地、历史等角度,就名山形成的渊源做一些粗浅的和探讨。

1 人文心理背景  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有形的实在的事物加以崇拜的。

据古记载,夏代已经“行天之罚”,征伐各方部落,殷商时已称天为“帝”了。

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从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都把天帝、天神看作是最高的神并对它顶礼膜拜,天空崇拜的另一种具体形式就是太阳崇拜

中国各民族在原始就有崇日观念活动,如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表现人合掌过顶跪拜日环的图画,广西花山岩画中有表现人们欢呼迎日仪礼的图画。

在古史记载中也可以找到帝王们祭日的描述及祭坛的营造规模。

如《尚书·尧》中有“宾日”于东,“饯日”于西的文字记载,《礼记·月令》言“立春之日,天资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日于东郊”。

毕业论文   由于太阳升起于东方,光明始于东方,因此古人的观念中有产生了另一个:东方崇拜,这一点与山岳崇拜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东方大山崇拜”。

如据《尚书》记载,舜时就有五岳之名,泰山为“五岳”之尊,舜“五载一巡狩,禹遵之。

”《文献通考》谓“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之所宗主也。

”因此历代帝王五岳必先祭祀泰山

山岳崇拜的产生有以下原因:一是山峰具有高大雄伟和人们难以接近等神秘性; 二是山林中为人们提供丰厚的猎物和其他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为远古乃至阶级社会人们生存的重要依靠,因此导致人们赋予山以神灵观念

中国的山岳崇拜观念有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古代祭祀五岳实质上是日常生活中帝王祭天活动在空间和形式上的延伸。

如《史记·封禅书》云:“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也。

天子祭天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日常生活中帝王常修建宗教建筑如明堂、辟雍以祭天地,而在大规模出巡活动时则登山以祭天地。

《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的情形。

记载可知,中国帝王的祭山活动是以山岳为基础,通过各种宗教建筑与礼仪活动来表现帝王对天地的崇敬和对权力的崇敬。

这里山岳崇拜观念就是这种观念的形式和基础,天空崇拜、土地崇拜、社稷崇拜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力崇拜为其实质。

而在中国的祭山活动中,天子往往在山上修建宗教建筑,这样就直接将原始宗教与名山联系起来,如泰山祭天祭鬼的蒿里神祠,有发布政令和祭祖的明堂,有祭天祭神的玉帝观、元君祠,为后来我国佛教道教寺观选择圣地开了先河,提供了借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