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百科:爬行类的识别:林业地形图识别要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业百科:爬行类的识别》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动物,是两栖动物到鸟类的过渡类型,如乌龟,鳖,壁虎,蛇类等。现将各目的主要鉴别依据河常见种的识别特征分述如下:

龟鳖目的识别依据和常见种的识别

(一)龟鳖目的识别依据

龟鳖目的分类识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四肢形状和表皮结构;属种的识别还要依据背、腹甲骨板和盾片(角质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头部皮肤或鳞片的征状,韧带组织的有无,吻突的长短等。龟壳背甲腹甲盾片与骨板更是常用的分类特征。

(二)常见种的识别

龟类的背、腹甲表面多被角质盾片。鳖类背、腹甲表面被革质皮肤。海龟类的四肢呈桨状,指、趾并合,具1—2爪。上述三类有明显区别。现将常见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简介如下:

1.平胸龟:头大,尾长;头尾不能缩入壳内;背甲的缘盾与腹甲之间有下缘盾。

2.乌龟:体形不大;头背前部平滑,后端呈细粒或细鳞状;头侧及喉侧有镶黑边的黄线;背甲棕色或黑色;四肢较扁平,有爪,指、趾间全蹼。

3.眼斑水龟:头背有二对眼状斑,密布虫纹。

4.黄喉水龟:喉部黄色,眼后具一条黄纵线;腹甲黄色,每一盾片上具深棕色斑。

5.黄缘闭壳龟:背甲腹甲能完全闭合,上喙向后明显钩曲;吻端与上颌呈一直线斜向后方;肛盾无缺刻但有盾沟;背甲棕红色,缘盾腹面黄色。

6.海龟:前额鳞1对;肋盾4对;背甲盾片平砌;四肢呈桨状,具1—2爪。

7.玳瑁:前额鳞2对;肋盾4对;背甲盾片覆瓦状排列

8.鳖:吻突长等于眼径长。

9.鼋:吻短不及眼径的二分之一。

蜥蜴目的识别依据

(一)蜥蜴目的识别依据

蜥蜴目的识别依据骨骼特征和体表被覆的鳞被征状外,鼻孔的位置、耳孔的大小、四肢发达的程度、指趾的形态及结构,股窝、鼠蹊窝或肛窝的有无等,都是分类识别的标志。

蜥蜴目各属种的鳞片大小、形状、数目和排列情况比较稳定,是分类识别的主要依据

(二)常见种的识别

壁虎类体被粒鳞;指、趾下具皮肤褶裂,无活动眼睑。石龙子类体被圆鳞,呈覆瓦状排列;尾下正中具一行宽大鳞片。草蜥类背鳞起棱;指、趾末端直伸。麻蜥类腹鳞方形,斜向中线排列;指、趾下瓣具棱。沙蜥类上下眼睑游离缘鳞片向外突出;鼻孔能关闭;趾外侧具栉状缘。上述五类有明显区别,现将常见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简介如下:

1.大壁虎(蛤蚧):全长30厘米以上;吻鳞宽,不达鼻孔

2.无蹼壁虎:全长12厘米左右;背面疣鳞少;趾间无蹼。

3.多疣壁虎:背前方及枕部疣鳞较多;指趾间有蹼迹。

4.石龙子:后赅鳞2片;无后鼻鳞;第二列下颞鳞锲形。

5.蓝尾石龙子:后赅鳞1片;雄性肛侧各有一棱鳞。

6.北草蜥:背面具6行棱鳞;腹鳞8行;具鼠蹊窝一对。

7.南草蜥:背面具4行棱鳞;腹鳞1012行。

8.丽斑麻蜥:前额鳞5枚;眶下鳞不达唇缘;北中段小鳞横排4267;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1.5倍。

9.山地麻蜥:眶下鳞达唇缘;北中段小鳞横排3850枚;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

10.荒漠麻蜥:腹鳞横排18(偶有16或20)枚;背有黑横斑。

11.青海沙蜥:鼻孔间距约等于鼻孔至眶前褶的长度,鼻间鳞57枚。

12.榆林沙蜥:背鳞具棱,背鳞间有深色上翘的鳞丛,形成对称排列的黑斑;具有桃红色腋斑;尾下方黑色。

目的识别依据

蛇目分类上,科与亚科的识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和牙齿的特点;对属于种的识别,主要依据鳞片的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色斑的特点,以及外部器官如鼻孔的大小与位置、眼的大小、瞳孔的形状,雄性交接器的结构等。

蛇类鳞片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等,是识别属种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大型的是蟒蛇,毒蛇的头呈三角形,颈部很细等。

我国的爬行动物资源。

我国爬行纲动物有382种,分属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四个目。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