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地区小麦田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作者:韩明 宋汝国 周云青 顾庆红   摘要针对小麦蚜虫依然重发、粘虫发生趋轻、麦蜘蛛开始零星发生灰飞虱迅速上升的小麦害虫发生特点,依据相关虫情调查与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提出主治蚜虫、查治麦蜘蛛、兼治灰飞虱及粘虫防治对策,以期为如皋地区小麦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田;害虫;发生特点;防治对策;江苏如皋   如皋地区现行农作物种植模式主要为小麦—水稻,常年小麦种植面积为4.3万hm2,小麦是主体粮食作物之一。

历史上,三麦粘虫小麦蚜虫是当地小麦田两大常发性主要害虫[1]。

近年来小麦蚜虫依然重发,粘虫发生趋轻,而麦蜘蛛开始零星发生,灰飞虱则迅速上升。

针对麦田害虫发生特点,笔者结合日常测报工作进行了相关虫情调查与药剂试验研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与技术,以供参考。

1小麦害虫发生特点      1.1蚜虫   如皋地区小麦田蚜虫以禾缢管蚜为优势种,近年来麦长管蚜比例有所上升。

据测报资料,小麦蚜虫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上升为当地麦田主要害虫,80年代以来,年年偏重以上发生,每年都有必要进行药剂防治

发生特点:一是重发,自1996年以来,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小麦田最终蚜量(高峰期蚜量)一般都在2 000头/百穗以上;二是早春基数(3月底至4月初调查)与最终蚜量无明显关系;三是蚜量达标期年度间差异较大;四是蚜量达标期距小麦齐穗期的期距与小麦齐穗期田间蚜量关系密切,正常年份小麦齐穗期田间蚜量在100头/百株以下,其期距为15~24d。

特殊年份(主要是暖冬年份)若齐穗期田间蚜量在100头/百株以上,则期距缩短至8~12d。

1.2麦蜘蛛   近1~2年调查发现,麦蜘蛛如皋地区小麦田零星发生

2008年2月中旬调查小麦田25块,有虫田块占24%,每33cm长麦幅虫量平均20头,最高田块191头。

2009年3月下旬调查16块小麦田,有虫田块占50%,每33cm长麦幅虫量平均23.25头,最高田块为220头。

主要是麦圆蜘蛛,极个别虫量高的田块见为害症状。

蜘蛛以成、若虫或卵越冬,成、若虫冬季几乎不休眠,耐寒力强,而越冬卵则于2~3月陆续孵化,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田间虫口数量显著加大,4月下旬后随着气温升高,田间虫量大幅下降。

1.3灰飞虱   该虫系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毒媒介[2],历史上在麦田轻发生,但近年来上升速度极快。

从近几年测报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一是麦田虫量高;二是1代虫量显著高于越冬代虫量。

4月中旬调查越冬代虫量,2005~2008年分别为23.55、16.50、18.90、11.25万头/hm2;5月中旬调查1代虫量,2005~2008年分别为298.20、51.60、1 311.75、178.50万头/hm2。

另据观察,灰飞虱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在4月中旬初,1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1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底。

1.4粘虫   系迁飞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如皋地区常有发生,大发生年危害很大。

1966年大暴发,严重田块每网有虫14头,麦叶被暴食,断穗率达到7%。

70年代发生依然较重,20把稻草累计诱卵量一般都在200块以上。

80年代后发生趋轻,20把稻草累计诱卵量大于100块的只有1986年、***年、1993年、1997年。

特别是近10年来,连续轻发生,20把稻草累计诱卵量均在20块以下,幼虫3龄盛期平均虫量一般不超过1 000头,危害轻,已不需专门用药防治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