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最新排名 [为什么去香港上大学]

从2003年起,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内地自主招生,但仅限于北京、上海、广东等6省市;2004年扩大到10个省市,2005年扩大到17个省市,2006年又扩大到20个省市。

据统计,今年8所香港高校内地计划招生约1300人,而全国报名人数突破3万人,录取比例大约为23∶1。

选择香港大学,意味着选择了与内地大学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

香港三名校:港大、中大与科大      目前在香港,一共有8所大学(university),另外还有许多学院(college)。

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实力最强。

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于1911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香港8所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

它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仅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包括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等10所学院。

在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中,排名第39位。

香港中文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除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由本部统一管理,各书院行政独立,享有书院文化发展自由。

这四所书院都有各自的背景,像新亚书院就是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一批著名学者创立,成为现代中国特别是历史、文化学科的一个学术重镇。

与前两所大学不同,香港科技大学的历史非常之短。

它创立于1988年,1991年10月才正式开学。

但是,在短短十几年里,它已在《泰晤士报》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2名。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更进入世界前50名,居亚洲第一,创造了教育奇迹。

从办学模式上讲,科大模仿美国公立大学,75%的教师曾在北美一流研究型学府中获得博士学位。

香港,人们一般认为老牌的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学则饱受中国文化的浸淫,而后起之秀科技大学是典型的美式教育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高校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都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政府出资,教授治校      香港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

依据规定,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董事会。

校董事会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会成员也需由主席提名,并经特首批准通过。

这些成员中,超过一半是校外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例如,立法会议员、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

来自校内的董事,则由校长、各学院院长以及一些著名教授组成。

学校中最重要的决策均要通过校董事会。

例如聘请校长,就是由校董事会成员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在全球公开招聘。

学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学术、教学工作,都是由教务委员会来处理。

教务委员会全部由教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中教授占多数。

只要是教务方面的决策,校董事会都会尊重教务会的有关决定,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授治校”。

身在香港,同时也身处全球      香港高校学生提供了很多国际交流机会。

学校通过电子邮件把各类实习、交流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填写有关申请表,就可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

中文大学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长短不同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中大每年招收新生2900多人)。

中文大学已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课程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

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基本相似,3所学校每年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

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在涌进香港校园

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资料中,1万多名在校生里有超过1000名的非本地学生,他们来自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

教师的构成也是多元的。

中大的教师都是从全球公开招聘,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

每个从国际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有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从而使学校能够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建立密切联系。

国际交流,不单单体现在人从国外来。

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过学的人,对于学校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快捷都深有感触。

香港高校的图书资料系统非常丰富,尤其是国际最新成果可以随时检索到。

有些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请,学校都会马上帮你转过来,并提供相应的补贴。

通识教育与灵活学分制      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英语授课,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方式。

内地学分制不同,香港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广博的知识,加强自学能力。

有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

具体来讲,如果是按照3年制(目前香港高校本科仍然采用3年制,因此内地学生香港念书还要读1年预科)来算,中大学生要修满99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涵盖了全校的几百门课程,包括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等很多方面。

而且,即使是必修课,大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

这样做,对于学校教师也是一种压力,因为不能吸引学生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

香港高校课程设置也相当灵活。

除了一般性的讲授课外,香港高校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

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约1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

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要看的书目。

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生,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任务。

香港高校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由于学校十分注重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的工作量非常之大。

港大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前程就很让校方自豪。

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在该校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毕业后,约25%的留校读研,20%拿到奖学金去国外继续深造,30%多留在香港工作,14%选择了回内地工作。

用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专才,而是通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为领头人。

我相信,他们具有在香港内地乃至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         Hall文化与学生自治      在香港高校读书,社团活动是校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Hall文化”。

这里的Hall就是指学生居住的宿舍楼,学生会以它为单位组成社团

也许你不属于院系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院系学生会),但从你一进校开始,就一定属于某个Hall的社团(Hall社团无需报名,当你入住时,自动成为它的一员)。

Hall中的事务都由学生自主解决,每个楼层设有楼长、副楼长,负责学生生活的管理。

每栋Hall都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在参与、组织Hall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

有个Hall的社团名叫冰川舍,据说是因为楼里的空调特别猛。

冰川舍平均每两周就举行一次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有意思的是,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冰川舍都会组织一个“烧猪大会”,祈祷大家在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烧猪大会”结束,同学们共同分享众多的美食。

香港大学的伟伦楼中,有一个传统节日“伟伦节”。

即每个楼层包装一个“楼花”,最后参加评选,看谁获胜。

同学们拍摄专辑并录制成CD和录像带、送海报和小礼品、派发传单……有好几轮攻势,和包装一个明星差不多。

香港高校社团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参选、竞选、拉票乃至筹备活动都由自己解决。

社团活动已经成为香港高校全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平等对话与以人为本      香港科技大学校园依山傍海,十分美丽,而临海的风景最佳处是一年级本科生的宿舍,教师、校长则住在远离海滨的山地。

据说哈佛大学同样如此,核心区最古老的校园,住的也是一年级本科生。

他们认为,大一学生如同家中最年幼的孩子,理应受到更好的照顾。

这种关爱和多数内地大学把大一学生外放到荒凉的“大学城”形成了鲜明对照。

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学校的情感以及日后对母校的大量馈赠,建立在这样细微的办学行为之上。

香港高校学生校方之间有着平等的对话空间。

校园里每间餐厅合约期满,都会由餐厅附近Hall的同学投票,来决定其去留。

各个Hall常常会有夜话和糖水会,校长每学期都会到各个Hall参加这种气氛融洽的谈话活动。

学生既能在这样的场合向校方表达意见,也可以了解学术、生活的经验和体会。

为了缓解在校生大幅增加的压力,中大校方曾提出将部分学生宿舍由两人间改为三人间。

由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校方先是公布计划,然后就这一提案在校园中广泛征询意见,所有学生都收到了校方的电子邮件。

同时,学校还在每个书院都设立示范单元,让学生参观,实地感受三人间带来的变化。

学生会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改制对学生影响很大。

同时,有人提出,部分宿舍改制增加的床位有限,成本还很高。

最后,学校宿舍管理处取消了这一计划,随即发送电子邮件告知学生结果。

“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民主政治的养成,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和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高度评价。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原本报考北大、清华的内地尖子生们争相报考,名校竞争的背后是两种不同大学制度的直接碰撞。

这种碰撞给内地高校提出了严峻的命题:如何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