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性心脏病6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甲状腺

【摘要】 目的 总结老年甲状腺机能减退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搜集诊断明确完整的甲减心脏病118例,依年龄分为老年组62例和非老年组56例,按病因、发病率、误诊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项分类对比分析。结果 甲减心脏病甲减患者中的发病率老年组46%,非老年组31%(P0.05);初诊误诊率老年组45%,非老年组34%(P0.05);临床表现形式的频度老年组依次为:心脏杂音、ST—T改变、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窦性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Q—T延长、心包胸腔积液和房室传导阻滞。非老年组依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心脏杂音、ST—T改变、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Q—T延长和房室传导阻滞。治愈、显效率老年组为82%,非老年组为84%(P0.05)。甲减的病因老年组绝大多数由生理衰退引起,非老年组则由手术后、放疗和甲状腺炎所致者增多。结论 及早诊断和治疗甲减心脏病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下称甲减)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包括亚临床甲减在内其发病率高达10% [1] 。甲减心脏病老年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日渐受到重视,由于易与其他原因的心脏病混淆,往往致使本病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62例老年甲减心脏病例,对其发病规律、表现形式和治疗前后进行全面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7~2002年间的门诊和住院病例中确诊为甲减者281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134例和非老年组147例,剔除无明显心血管损害者,老年组符合甲减心脏病者62例,非老年组56例。老年组中男20例,女42例,年龄60~80岁,平均(67.5±7.2)岁;非老年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19~59岁,平均(38.2±11.4)岁。本组病例均有治疗前后较详细的实验室资料,包括甲状腺功能系列检查及心电图、B超、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甲减的病因分类依据T 3 、T 4 、FT 3 、FT 4 、rT 3 、TSH和TRH兴奋试验将其分为原发性、中枢性和周围性。TRH兴奋试验的判断标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的测定值和五级分类法 [2] 。根据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的阳性和高滴定度判定罹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两组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时按病因、发病率、误诊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项分类对比分析。

1.2 甲减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甲减临床症状。(2)甲状腺功能指标T 4 、T 3 、FT 4 、FT 3 低于正常或仅有T 4 低于正常而伴有TSH升高。(3)有心脏受累表现或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明显杂音、ST—T改变、Q—T延长、心包或胸腔积液、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之二种以上表现且能排除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 。(4)经补充甲状腺治疗症状体征迅速缓解。

1.3 治疗方法 对确诊的病例给予甲状腺片或左旋甲状腺素(L—T 4 )口服,前者40mg,每日3次;后者初始量12.5~25μg/d,2周后视患者无不适反应逐渐增加剂量,一般每2周增加剂量50μg,最大剂量不超300μg/d,症状改善后维持该剂量长期应用。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甲减的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功能系列指标基本正常,心胸比例正常,左室射血分数0.5,心包或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心电图恢复正常。显效:甲减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系列指标接近正常,心脏明显回缩但未达到正常心胸比例,左室射血分数0.45,心包或胸腔积液部分吸收。有效:甲减症状有改善,甲状腺功能指标较前好转,左室射血分数0.40。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甲减的病因分类。

2.1.1 老年组 原发性甲减60例。其中由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继发者3例,由治疗甲亢口服 131 I继发者2例。共有51例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阳性者14例,提示该部分患者甲减的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关。中枢性甲减1例,由席汉氏症所致。周围性甲减1例,由于靶器官甲状腺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引起,目前认为可能是甲状腺激素转运入细胞的过程缺陷,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