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化学促控技术

芝麻根系浅,稍耐旱但最忌渍害。

农谚有芝麻“天旱收一半,雨涝不见面”的说法。

说明芝麻不耐渍涝,但长期的干旱胁迫也能抑制其生长发育,引起减产。

因此,只有适宜的水分,芝麻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

1芝麻需水特性   1.1芝麻需水规律   在开花以前,苗小叶少,植株需水量小;在开花结蒴阶段,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最旺盛,干物质积累最多,需水量也最大;封顶以后,植株逐渐衰老,气温慢慢降低,植株需水量逐渐减少。

据测定,芝麻一生需水量为3 010.5m3/hm2(折算降水量为301.2mm),其中播种至出苗121.5m3/hm2(12.2mm),出苗至开花702m3/hm2(70.3mm),开花至封顶1 596m3/hm2(159.6mm),封顶至成熟591m3/hm2(59.1mm)。

3 010.5m3/hm2的耗水量中,叶面蒸腾962.55m3/hm2,棵间蒸发(即地表蒸发)2 040m3/hm2,其比例为1.00∶2.12。

日平均耗水量,开花结蒴阶段为43.2m3/hm2,开花以前为19.20~20.25 m3/hm2,封顶后为23.7m3/hm2。

这说明芝麻生长前、后期需水量少,中期需水量大,对水分要求比较迫切。

1.2芝麻需水系数   每生产1kg芝麻种子所消耗的水量(kg)即需水系数

一般芝麻需水量随群体生长量和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据河南驻马店地区水利局灌溉试验资料分析,每生产50kg芝麻种子需水量210m3,其需水系数为2 125;当产量提高到75kg时,需水量增至230m3,需水系数却减少到1 450左右。

随着产量提高,需水量有所增加,而需水系数下降。

说明高产栽培条件下,不但产量得到提高,而且用水也比较经济。

1.3外界环境因素对芝麻需水量的影响   (1)气候影响。

如天气晴朗,光照强烈,气温高,天气持续干燥多风,芝麻需水量就增多;相反,则减少。

(2)土壤影响。

芝麻播种出苗期土壤适宜含水量为15%~25%,低于15%、高于25%出苗缓慢,低于8%抑制出苗

初花以前田间最大持水量以60%~75%为宜,初花至封顶以75%~85%较好,封顶至成熟以65%~75%为好。

各类土壤理化性状不同,芝麻在不同土壤上适宜的水分要求范围也有所差异。

土壤结构较差的黏土毛细管蒸发量大,砂土漏水性强,易发生旱象;壤土结构好,保水性强,生长期间不灌水或少灌水就可得到正常产量。

(3)栽培措施影响。

高产栽培措施中增施农家肥作基施、合理密植等,都会增加单位面积的生长量和扩大叶面蒸腾耗水量,所以高产栽培更应注意抗旱灌溉。

此外,中耕保墒,雨后或灌溉后要及时松土蓄墒,都有经济利用土壤水分的作用。

2芝麻旱、渍灾害的危害   2.1植株症状表现   以叶片萎蔫程度,判断旱、渍灾害的发生及受害轻重程度。

(1)耐渍性。

遇渍时,记录其受渍时间,在久雨初晴或暴雨转晴后,于13~15时调查植株(中下部叶片)萎蔫百分比,以及晴稳后(3~5d内)死株的百分比

并按植株萎蔫程度分“强”、“中”、“弱”记载。

(2)耐旱性。

在久旱不雨,又无灌溉条件时,记录当时的物候期和干旱延续时间。

于13~15时调查植株萎蔫百分比和解除旱象后植株恢复的百分比,并按植株萎蔫程度分“强”、“中”、“弱”记载。

2.2旱、渍象的临界持水量   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时,叶片出现萎蔫,产生了旱象。

叶片萎蔫程度,视旱情持续时间长短而异。

当土壤水分高于田间最大持水量90%,并持续72h以上,随后猛晴,则芝麻出现渍害反应,表现为叶片萎蔫,植株顶端下垂,严重者不能恢复生长,植株死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