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下痢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分析了仔猪下痢的发病原因,并从“消、免、补、治”4个方面介绍了对仔猪下痢进行综合防治的措施,以为广大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仔猪;下痢;病因;防治      仔猪下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的急性传染病,在仔猪生产中广泛存在,它不仅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制约因素[1,2]。

虽然有多种防制仔猪下痢的生物菌苗,如母猪产前接种的k88、k99、987p、混合菌苗,以及仔猪服用的NY10菌苗等,但由于病因的多样性,加上各养殖户、猪场的防制体系不完善,该病经常发生。

现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就该病的发病原因与综合防治总结如下。

1发病原因   1.1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初生1周龄内的仔猪,如果母猪乳头受到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易感仔猪吸吮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仔猪消化道

由于此时仔猪消化道功能还未发育完全,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消化道内的繁殖,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的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

根据仔猪排出粪便的颜色可分为红痢、黄痢、白痢,是由魏氏梭菌和大肠杆菌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

1.2哺乳母猪突然更换饲料   在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而改喂能量较高的饲料,仔猪粪便很快出现下痢现象,这是因为突然给母猪饲喂高能量饲料,母猪乳汁中的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肠道消化吸收紊乱,导致仔猪下痢[3]。

1.3哺乳母猪患病   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并在肠道中大量繁殖,致使仔猪肠道发生炎症,出现下痢[4]。

肠道病原微生物繁殖产生的内毒素被吸收,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造成仔猪脱水。

该病以产后1周内的发病最多,严重时死亡率可达70%以上。

1.4仔猪受环境应激   在仔猪10~30日龄时,如果阴雨天时间长,仔猪极易受凉,尤其是入秋后,气候寒冷,地面凉而又没加垫草,使仔猪抵抗力下降,这时可由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下痢

病猪排出灰白色粪便或灰黄色浆状,有的呈糊状带有腥臭味的粪便,迅速消瘦,此时,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或造成仔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形成僵猪。

1.5仔猪供水不足   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很旺盛,若此时供水不足,可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被细菌感染,发生下痢

1.6饲料中油脂含量过高,饲料霉变,青绿饲料或麸皮比例过大   饲料中油脂含量一定要适中,如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造成下痢;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发生下痢,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料麸皮比例过大,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也可使仔猪下痢

2综合防治   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通常采取“消、免、补、治”等一系列措施,重防母猪,早防仔猪,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同时并举,提高仔猪抵抗力。

生产中可适当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加喂收敛吸附药物;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增加日粮维生素含量,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2.1消   彻底消毒,尽量减少母、仔猪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每批仔猪转出时,应对产仔舍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清水洗涮干净,再用2.5%烧碱溶液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12h后冲洗干净。

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d用0.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以尽可能杀死母仔周围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1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