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摘要: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

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变化、改建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蛄合。

关键词:矿床地质;模型法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矿床规模。

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

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矿床种类繁多,固体矿床分布最广,液态矿床有石油、热卤水和地下水,气态矿床有天然气,按成矿作用方式,矿床可分为内生矿床(内力地质作用生成)、外生矿床(外力地质作用生成)和变质矿床(变质作用生成)。

按矿产性质和工业利用情况可分为金属矿床(如金矿床、钨矿床)、非金属矿床(如耐火粘土、萤石矿床)和能源矿床(如石油 、煤和天然气)。

指地壳中富集了有用矿物组分,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

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有用矿物矿物集合体,矿石中常包括有用矿物(又名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类矿物有用矿物是指能提供有用元素(或组分)或本身可直接被利用的矿物,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没有用处的那些矿物

随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某种矿物集合体是否可作为矿石是可以变化的,相应地矿床的概念也是可变的。

矿石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有用矿物含量称为品位

金属矿石品位是指其中有用金属元素或组分含量;非金属矿石品位常指其中有用矿物有用组分含量

矿床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而提供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叫做母岩。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