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17例临床观察

作者:阮中宝,朱 莉,樊建备,翟为洪。

【摘要】 目的:对17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早(RVOT—VPC)患者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7例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VPC患者接受RFCA治疗,均在室早频发时放电消融,其中10例靶点靠近前间隔,5例在游离壁,另2例靶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结果:17例均成功消融,1例术后2天内室早复发,1周后再次消融治疗成功。随访2~61个月,均未发现RVOT—VPC复发。结论:对RVOT—VPC行RFCA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患者治疗选择。

【关键词】 室性早搏右室流出道;射频消融

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多起源于心脏右室流出道,这类患者远期预后一般较好。对临床症状突出者多先采取药物治疗,而对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患者,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射频消融(RFCA)术对其进行根治,取得良好效果[1,2]。对我院2002年3月~2007年5月收治的17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早(RVOT—VPC)患者进行RFCA治疗,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例RVOT—VPC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13±11.62岁;病史9个月~17年,平均5.71±3.26年。Holter示室早总数22146±9482次/24h,其中10例患者室早成对,5例患者有连续3个室早,2例患者伴有短阵室速。17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经体检、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基础心脏疾病;(2)室早发作频繁,服用至少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影响其学习,生活或工作而迫切要求根治。RVOT—VPC心电图均呈左束支阻滞形态,II、 III、aVF导联QRS波均呈单向高大R、Rr‘形态,aVR和aVL导联QRS波呈QS形,I导联多数呈r、qr、qs、rsr‘等低振幅形态。所有患者术中自发室早形态与平时室早图形完全一致。

1.2 标测与消融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经右股静脉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进行起搏标测。靶点的确定为起搏时至少11/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与室早完全相同的部位,输出功率15~20 W。有效消融靶点的特征为:(1)放电10 s内早搏减少直至消失并不再出现;(2)放电10 s内出现与早搏形态相同的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并很快消失;(3)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逐渐延长直至消失。10例靶点靠近前间隔,5例在游离壁,另2例靶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手术终点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停止滴注后30 min内无RVOT—VPC,术中出现的非RVOT—VPC不予消融

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术后心电监测24 h,出院后1个月、半年、1年、2年、5年随访Holter。

1.4 结果 17例RVOT—VPC均成功消融。3例患者术中出现自发性或心室起搏刺激诱发的短阵室速。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次日复查Holter,15例RVOT—VPC完全消失,1例仍存留31次单发RVOT—VPC,但其配对间期延长至T波后220 ms,1例术后2天内室早复发,1周后再次消融治疗成功。随访2~61个月,每例复查2~5次Holter,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其中9例24小时RVOT—VPC减少至10次以下,所有患者RVOT—VPC由术前221469482次/24h减少至108216次/24h(术后6个月)(P0.01),对13例成功消融手术患者术后2年随访Holter示RVOT—VPC 219次/24h。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