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折的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1985~2002年间下颌骨骨折住院患者166例,对其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合并伤及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骨骨折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20~29岁;骨折部位下颌体最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颌骨骨折增多,主要是车祸引起;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本组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坚强内固定下颌骨骨折治疗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并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下颌骨骨折好发于青年男性,以下颌体最多,近年来多由车祸引起,坚固内固定是目前治疗的较好手段。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颌间牵引 内固定

我科自1985~2002年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共166例,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66例,其中男性126例,占75.90% ,女40例,占24.10%,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3岁(见表1)。表1 16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年龄。

1.2 致伤原因 166例下颌骨骨折中,交通事故伤96例(57.83%),打击伤36例(21.68%),跌落伤28例(16.87%),其他意外伤害6例(3.61%)。

1.3 数目和部位 166例下颌骨骨折中,单发骨折74例(44.58%),两处骨折者82例(49.40%),3处以上骨折者10例(6.02%),共210处骨折,平均1.26处骨折骨折部位统计见表2。表2 210处下颌骨骨折部位统计。

1.4 治疗方法和结果 采用非手术治疗88例,其中自制单颌牙弓夹板固定24例,颌间栓丝结扎18例,带钩牙弓夹板弹力牵引38例,颅颌绷带固定8例;手术治疗78例,其中切开钢丝结扎内固定26例,钛合金小夹板固定34例,内配定配合颌间牵引或颅颌联合固定18例;136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半年后复查X光片,为骨性愈合(81.93%),30例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半年后复查X光片,为骨性愈合(18.07%)。

2 讨论。

2.1 下颌骨骨折发生的性别、年龄和致伤原因 下颌骨骨折男性较女性多发,男女比在2.58~4.31:1之间,青壮年为下颌骨骨折的高发期。本研究中男女比为3.15:1,20~40岁的年轻患者占66.26%。下颌骨骨折发生的性别和年龄特点,与男性和青壮年多数从事户外及体力活动有关。在本组下颌骨骨折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致伤居首位,达57.83%。交通事故是目前最主要的骨折致伤原因。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辆增加,而道路设施及交通管理落后,使交通事故的发生迅速增多,并呈逐年上升之势。

2.2 骨折数目和部位 本组患者平均1.26处骨折,多发骨折为单发骨折的1.24倍,国内外报道平均有1.7~1.9处骨折,多发骨折与单发骨折之比为1.3~2.1:1。本组研究与国内外报告相近。关于下颌骨骨折的发生部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相近的结论是下颌体,下颌角部和髁状突占据前三位。本组研究中下颌体骨折占37.62%,居第一位,其次分别为颏部(34.29%),下颌角(17.62%)和髁状突(10.48%)。各部位骨折发生的差异主要与致伤原因的性质、强度及作用方向等有关。

2.3 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下颌骨骨折治疗原则是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口腔咀嚼功能。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严重程度、骨折的局部情况和全身状况来决定。

对于单发性骨折骨折片无明显移位,有牙可利用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患者创伤小。单颌牙弓夹板的优点是患者仍可张口活动,对进食和语言功能影响较小,便于保持口腔卫生,同时因具有一定的功能活动,有利于改善局部血运和骨折愈合。颌间结扎,带钩牙弓夹板弹力牵引的优点是使骨折的颌骨能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愈合,但由于上下颌固定在一起,一般至少需要4周,患者全流质饮食、多餐,语言受限,口腔卫生较难护理,特别是饮食要加强营养,患者需要克服饥饿感,否则对骨折的愈合有不利影响,故对青壮年者应慎重选择,对无牙颌,混合牙列期儿童则不适用。无牙颌中老年患者,可利用已修复的义齿或快速制作塑料夹板行复位,外切颅颌绷带固定,混合牙列期儿童的颌骨骨折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多采用颅颌绷带及塑料夹板固定。多数髁状突骨折也可采用保守治疗,即手法复位后行颌间牵引或仅用颅颌绷带限制下颌运动,保持正常咬合关系即可。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