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现代农业主导框架

金州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是大连最大的行政区,也是大连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99年开始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金州区共调减粮田22.8万亩,粮经比由67:33调整到30:70。

全区加快发展水果、蔬菜、水产、畜牧和花卉等优势产业,突出以十万亩大樱桃、十万亩黄桃、十万亩海参养殖、十万亩蔬菜保护地和十万头奶牛基地建设为目标,金州区的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毕业论文网      一、金州区全力搭建五个“十万”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水果和设施农业

2006年金州区发展大樱桃3万亩,千亩以上基地10处,其中万亩以上基地有2处,全区大樱桃栽植总量已达到10万亩

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将实现年产量10万吨,产值10亿元,仅此一项就可为全区农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

加工黄桃是金州区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万亩全区已确定了在近年内增加到10万亩的目标,进入盛果期后年产量可达20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每年将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全区将成为辽宁加工桃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生产基地

目前,全区以蔬菜、花卉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7.5万亩、年产量37万吨、产值8.5亿元。

“十一五”期末,金州区发展到1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10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养殖业结构突出以奶业为主。

金州区具有良好的畜牧业发展基础。

目前,金州区牛饲养量已达3.67万头,金州区的鲜奶产量占大连原料奶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奶业产业,金州区投入扶持资金1.4亿元,引进由新疆金牛集团和加拿大亚达国际出口有限公司投资的奶业和果业产业化项目,引进澳大利亚优质荷斯坦奶牛2万头,并在全区建设20个标准化饲养小区,以奶牛合作社的形式吸纳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和农户,进行奶牛集中养殖。

同时,建立XY染色体研发中心,进行优良品种的繁育。

该项目投产后,可直接带动金州区农业结构调整,一次性安排就业1,600人,预计带动全区农民增加收入5.8亿元。

到“十一五”末期,奶业产业化项目将带动金州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奶牛10万头,年产奶量56万吨,奶牛养殖实现纯收入4亿元。

全区还有其他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38处,其中养猪小区6个、肉鸡小区10个、种鸡小区2个、奶牛小区6个、蛋鸡小区1个、奶山羊小区5个、肉牛小区6个、其他(毛皮动物)小区2个。

2004年的奶山羊存栏3万只,年产奶量1万吨,产值3,000万元;肉鸡年饲养量1,400万只,产值2.5亿元,年饲养量在20万只以上的肉鸡饲养小区9个;全区生猪年饲养量达63万头;皮毛动物年饲养量20万只。

(三)海洋渔业结构调整以海参养殖为龙头。

金州区海洋渔业生产已由粗放型生产向精细生产过渡,海珍品生产产量大幅度增加,效益显著提高。

2006年海参养殖生产产量突破1,000吨,产值达到1.2亿元;海参苗种生产产值达到1.5亿元。

这两个业体的产值达到2.7亿元,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45%。

2004年全区围堰和池养海参面积达到3.2万亩

陆地工厂化养殖设施面积165亩,海底底播面积2万亩

经过几年努力,金州区以“棒槌岛”海参为龙头的海参养殖业,将形成10万亩的规模。

目前,投资2亿元的杏树屯国家级中心渔港正加紧建设,即将全面投入使用,预计年卸货量可达9万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并形成10万吨的水产品加工能力。

未来的金州,将成为全国闻名的“大樱桃之乡”,成为全国著名的大樱桃生产、存贮、物流基地;成为全国加工黄桃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生产基地;成为辽宁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良种奶牛繁育基地,金州作为大连市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地的“菜篮子”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二、搭建五个“十万”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的六大支撑体系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理论指导体系。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

金州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一班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出台系列措施以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以五个镇转为街道、村民改居民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打通各类资源流入农村的渠道,改变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促进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带动产业化经营质的飞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增强产业化发展能力;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及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

(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多年来,金州区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注重完善对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水、电、路配套;为确保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区财政每年拿出5,000多万元,重点抓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对千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基地修建平塘、提水站和高位水池,铺设配套地下管路,保证产业基地建设的水利工程配套;区财政投资5,000多万元,为万亩大樱桃和加工桃基地按一级路标准修建园区路网。

登沙河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向应农业园区建成10万平方米设施花卉连栋温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

全区的各类农业园区已经入驻项目123个,引进资金41.1亿元。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全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支持体系。

金州区在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的过程中,始终把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作为关键环节。

区本级财政支农支出逐年提高,仅2005年支出就达到1亿元。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项目、扶持低收入村发展等方面。

特别是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为加快金州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金州区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名优水果发展的规定,确定当年新种植的大樱桃和加工桃达到一定面积的,连续5年按亩数给予农民种植资金补贴;对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和低收入村,对苗木费给予全额补贴;对千亩以上的大樱桃基地,给予水利设施配套等。

为此,区财政将投入资金1.2亿元。

金州区把东部相对落后的三个乡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出台了扶持“东三镇”加快发展的意见,三年投入1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0万元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为促进低收入农民增收,金州区还出台了关于加快低收入村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连续三年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低收入村发展优势产业、解决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加快建设村级油路、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整治村容村貌、加快科技扶贫、加强农民培训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支农资金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壮大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四)科教兴农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近几年,金州区政府每年支出300万元,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通过开展科技承包、农民培训、实施农业信息网建设,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协作,扶持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农业重点项目等措施,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延伸产业链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是包含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

金州区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功能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004年金州区就跻身“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45家,其中包括 “天宝”、“棒槌岛”、“华农”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凯富隆”等5家省级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六大体系。

2005年以来,实现订单生产面积20万亩,带动全区5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十一五”期末,金州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发展到300家,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农产品储藏量达到3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带动农户6万户、发展订单生产20万亩,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目前,金州区正在规划建设集农副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业会展和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农业现代物流园区,搭建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交易平台,推动农业向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六)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体系。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金州区着重扶持培育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

在种植业方面,在向应、石河和登沙河等省级以上农业园区全面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确保农民有固定的土地收益,还有承包收入和务工工资收入,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在养殖业方面,采取合作社经营形式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北乐村奶牛合作社的基础上,全区又新成立了20个奶牛合作社,采取农民入股、按股分红的方式,由金牛集团实现统一建设、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每头入社奶牛由农户出资1.5万元(其中政府贴息贷款1.2万元,农户自筹3,000元)购买,农民每头奶牛每年可以得到5,000元的分红,连续分红五年,五年到期后由公司以4,000元/头的价格回购奶牛,农户每头牛总共可得近1.4万元的纯收益。

由此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产业化经营形式。

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金州区农业正在加快由产品型为主向市场型为主转变、由原料产品型为主向加工产品型为主转变、由自然生产为主向可控生产为主转变,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通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三、几点启示      (一)要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发展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二)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来抓。

金州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农业同样可以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样可以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同样可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应当看到,在我国广大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资源,靠农业吃饭的农民仍占较大比重。

各涉农区市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抓住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把土地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作为壮大农村产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抓好、抓实。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尽管金州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还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许多成果也还是预期性的,但其发展思路和推进措施对全国的涉农区市县都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当然,各涉农区市县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绝不能不顾当地实际,照搬照抄、盲目跟风。

(四)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引导。

金州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引导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能产生长期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优势产业上。

为此,各级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资源禀赋、传统优势等,科学规划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常抓不懈,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各涉农区市县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让农民得到实惠、悟出道理、看到希望。

(五)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

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造成农业结构调整陷入盲目状态,农产品滞销。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应当继续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企业作为带动农户闯市场的关键措施来抓,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努力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并通过政策引导、合同约束等措施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根据自愿互助的原则,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改变农户家庭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保护行业利益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是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运销组织,建立广泛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把农民带入大市场。

(六)解决土地矛盾问题。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与发展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瓶颈。

对此,应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使农村土地资源与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农业结构调整扫清障碍,加快区域化布局和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进程。

■。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