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螺丝钉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疗效分析

内踝骨折是常见骨折,随着关节镜和空心螺钉的普遍应用,近几年,作者对内踝骨折手术作了改进,并治疗了183例内踝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2月至2005年8月,本院对183例内踝骨折关节镜下以克氏针撬拨复位螺钉固定,其中男106例,女77例,年龄14~82岁,平均36岁。左侧98例,右侧85例。按Lauge—Hansen[1]分类法:旋后—内收32例、旋后—外旋66例、旋前—外展43例、旋前—外旋42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电视监视下探查关节腔,踝关节保持背伸,在骨折间隙的后面用一克氏针穿过皮肤,向前插入骨折间隙至前面皮下,钢针沿骨折面向内移动,直至皮下拨出嵌夹沟骨膜。同时,用手指内踝顶点,持骨折片作向上推移复位关节镜下见骨折复位变好后拔除钢针。再以钢针内踝下方,穿过皮肤,由内踝下端穿入,穿过骨折线,经摄X线片证实复位良好后,插入空心螺钉,拔除克氏针。术后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避免术后轻微移动,石膏固定4~6周,2周拆线。

2 结果。

183例患者术后12个月,按Baird评分标准结果:优132例,良43例,可8例。

3 讨论。

3.1 内踝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较多见,多数为闭合性骨折,约5% 为开放性骨折,手术状况不一致。作者在马元璋经皮撬拨治疗关节骨折理论指导,在关节镜下以克氏针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丝钉固定,但对粉碎性较小骨块,仍有困难。

3.2 三角韧带的探讨。

术中关节镜下探查,可以钩针探查三角韧带是否撕裂及撕裂情况。三角韧带,呈三角形,含浅层和深层纤维。前者起自内踝顶点,附着于舟骨、载距突和距骨。后者起自内踝的丘间切迹,至跟骨内侧面。Tornetta[2]发现有26%的内踝撕脱骨折同时合并深层三角韧带的损伤,此时即使将骨折块解剖复位固定,也会出现三角韧带的功能不良。经研究表明,三角韧带浅层主要起自内踝的前结节,而三角韧带中作用最重要的深层主要起自内踝的后结节。如果内踝前方骨折的宽度<1.7cm,常合并其后方三角韧带深层的撕裂,此时如单纯固定骨折块,三角韧带的功能不良,后果也不理想。但如果内踝骨折的宽度>2.8cm,骨折位于结节上方,此时三角韧带一般是完整的。Burns等[3]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支持内侧结构对踝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