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小说【刺客列传.民国】

百年前那一批中国的“恐怖分子”,几乎囊括了上世纪初中国的所有名人: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汪精卫、徐锡鳞、秋瑾、仇鳌、陈其美、陈炯明……在这一批“刺客”的策划下,“暗杀”行动遍地开花。

有关刺客的故事,从未被遗忘过。

2009年末热映的《十月围城》,英文译名为“保镖与刺客”,就影片而言,刺客清廷派来的。

事实上,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策划了更多针对清廷关键人物的刺杀活动。

而这部电影就如同历史的水中影,是对真实的一种颠倒。

历史的真实是,孙中山先生多数情况下不仅仅是一个受保镖保护的职业革命家,更是一个多次策划暴力谋杀的晚清头号刺客

而其领导下的同盟会及其前身(会党)在1900年至1911年之间,堪称中华大地上第一流的暗杀策划和执行组织。

会党初起到辛亥革命,中间不知经过多少困难,多少悲观,多少失败,如黄冈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镇南关之役等,尤其19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克强先生急切为死难党人报仇,欲躬行暗杀黄兴致巴达维亚华侨书报社同人:“自三月事败,弟愤同事诸人之畏缩,以致徒伤英锐之同志,故愿专事暗杀一方面。

”(《黄兴年谱长编》第205页)   当时的革命党人,醉心暗杀者为主流。

即使以温和著称的宋教仁,也将革命方法概括成“暴动”与“暗杀”;文质彬彬的蔡元培,同样认为“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

二是暗杀”;此外,章太炎、秋瑾、陈天华、陶成章等活动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赞同或主张过暗杀行动。

1905年8月成立同盟会后,几位重要人物如黄兴、章炳麟、汪精卫也将暗杀视为革命的一种捷径。

孙中山同样认同暗杀

冯自由《革命逸史》记,1900年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曾亲派史坚如等赶赴广州,组织暗杀机关以资策应。

史坚如是辛亥革命前第一个使用炸弹的刺客,可惜执行时因技术原因并未击中目标,反将附近楼房炸塌8问,压死6人,伤5人。

柏文蔚《五十年经历》则记,1905年孙中山亲自组建同盟会暗杀团,并命孙毓筠回国至南京,谋炸端方。

冯自由又记,1911年,孙中山还叮嘱某江湖会党“汇款万元与黄克强(即黄兴)。

为筹设暗杀机关经费”。

百年前那一批中国的“恐怖分子”,几乎囊括了上世纪初中国的所有名人: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汪精卫、徐锡鳞、秋瑾、仇鳌、陈其美、陈炯明…这一批刺客当时组建了许多专职暗杀的团体,在他们的策划下,“暗杀”行动遍地开花。

孙中山曾有一篇关于暗杀的语录,全文如次:“暗杀须顾当时革命之情形,与敌我两者损害孰甚。

若以暗杀而阻我他种运动之进行,则虽歼敌之渠,亦为不值。

敌之势力未破,其造恶者不过个人甲乙之更替。

而我以党人之良博之,其代价实不相当;唯与革命进行事机相应,及不至摇动我根本计划者,乃可行耳。

”(《孙中山集外集》第152页)这段话实可视作民初党人暗杀行动之总纲。

其内蕴是生命的权利及正义感,以期对奴性十足的社会群体起到震动,同时也考虑到政治理念、社会制度的决定性,以及策应的总体方法及效果。

史坚如遗书中,尝谓“记得去年冬天(1899年)我奉了孙先生的命令,来广东密谋暗杀”云云,此即形势的急需。

这位史坚如孙中山等策划的首次政治刺杀的执行者,目标是清两广总督德寿,时间在1900年。

史坚如出身士族,祖籍浙江绍兴,长于广东番禺。

他丰姿翩翩,多才多艺,工于书法,精于绘画,原所谓浊世之佳公子,但感慨国难,薄八股而不为,一心物色英雄,共谋大举。

在美国人所办的格致书院读书时,他通过东亚同文会会长日本人高桥谦结识了宫崎寅藏与陈少白(请注意,这是《十月围城》中唯一一位真实历史人物)、杨衢云,遂加入兴中会,亲自拜见了孙中山,并颇受器重。

1900年10月28日夜,广州城中的两广总督衙门在一片阴森恐怖的夜色中刀光剑影,戒备森严。

此时,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正被侵华的八国联军蹂躏,慈禧与光绪逃往西安。

全国形势动荡。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一带发动武装起义,广州城里风声鹤唳。

作为革命党人暗杀的首要目标,尽管两广总督德寿千方百计加强戒备,但危险仍在一步步逼近。

总督衙门内宅一条仅够一人躬身进退的地道里,一条导火索“吱吱”地燃向一只装有一百多斤炸药的铁桶。

顷刻间,爆炸冲天而起,总督衙门的八间房屋瓦砾纷飞,墙垣皆塌。

德寿却因居室偏离爆炸中心而幸免于难……   翌日。

一位体弱多病、貌若处女、举止文静的年轻后生被清政府捕获,他就是史坚如

早在数月之前的7月17日,孙中山在抵达香港的法国轮船“烟狄斯号”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决定由郑士良赴惠州发动起义,得手后向福建沿海进军;孙中山坐镇台湾供给饷械;另以邓荫楠与史坚如到广州部署起义,其目的并不为夺取广州,而是在惠州起义时牵制清军,同时组织暗杀在羊城的清延大员,以资策应。

史坚如与邓荫楠受命后立即赶赴广州部署武装起义。

由于军械未能按时运到,原定起义计划被迫延期,不料此时惠州起义却因泄密而被迫提前发动。

两广总督德寿急调大队清军前去弹压,郑士良的惠州起义军处境危急。

为了打乱清军部署,鼓舞起义军士气,史坚如提议暗杀清廷在广州的三位大员,得到了邓荫楠等人的支持。

临时会议决定:黄福炸将军衙门,李植生炸陆军提督郑润材,史坚如炸两广总督德寿

上述三大员是清廷驻广州的三个最高军事负责人,其中德寿尤为重要,因此史坚如暗杀任务也最为艰巨。

史坚如在总督衙门附近租了一幢房子,测好了德寿的卧室方位后,从住宅内将地道一直挖到预计的德寿卧室下方,将一百多斤炸药装入特制洋铁桶中,放到地道尽头,装好雷管与导火索。

10月27日夜,史坚如第一次点燃导火线后迅速撤离,赶到了开往香港的轮船上。

然而导火索因受潮而熄灭,史坚如毅然返回地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德寿回到卧室,再次点燃了导火索,终于等到了那惊天动地的地火之声。

第二天清展,史坚如冒险返回现场查看,发现爆炸并未击中德寿,深以为憾。

遂在赴码头途中,因其叔父告密,被捕快截捕。

1900年11月9日,史坚如慷慨就义。

时年仅21岁。

孙中山称其为继陆皓东之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

陈少白为其所做碑铭日:   “雄心脉脉,寒碑三尺。

后死须眉,尔茔尔宅。

国人欲复,哲人不归,吾族所悲,异族所期。

玉已含山。

海难为水。

蹇蹇此躬,悠悠知己,天苍兮地黄,春露兮秋霜,胡虏兮未灭,何以慰吾之国殇!”   此后,陈少白等人继续密谋策划暗杀行动,五年后,就在电影《十月围城》中锁定的1905年10月前后,时机来了,这一次的刺客名叫吴樾

1905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维新舆论遍及朝野。

清廷放出“预备立宪”的风声,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这一举措原本就是权宜之计,不过是清廷为缓和气氛设下的骗局。

识破其本意的革命党人意欲行刺“五大臣”。

1905年9月,行刺前夕,年仅27岁的吴樾完成了《暗杀时代》一文,在酣畅淋漓的文章里,道出了一名“刺客”的心迹:“暗杀为困,革命为果。

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

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   这篇文章,宣告了“暗杀时代”渐入高潮:在此之前,已有史坚如行刺德寿,万福华行刺王之春,易本羲谋刺铁良,王汉刺杀铁良;在此之后,徐锡麟击毙恩铭,汪精卫谋刺载沣,林冠慈刺杀凤山、彭家珍刺杀良弼……短短几年时间,“暗杀事件和暗杀预谋此起彼伏,大概不下五十来起”。

1905年10月24日,是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日子。

吴樾打扮成仆人模样,怀揣炸弹大模大样地混进了正阳门车站,向五大臣的包厢里走去。

这时一个卫兵拦住他问:你是跟哪个大人的?吴樾回答是跟“泽爷”(即载泽)的。

该卫兵觉其面生,又问:你是几时跟泽爷的?吴樾说:最近才跟的,边说边往里走,卫兵拦住了他说:且慢,待我问过泽爷。

吴樾恐事情败露,急忙从怀中取出炸弹,燃着引信,正要把炸弹向车厢内掷去,不料此时列车发动,炸弹震落脚下,随后便是“轰”的一声巨响……   吴樾壮烈牺牲,五大臣皆受轻伤,却足足被吓破了胆,逃回府邸后龟缩不出,“出洋考察”从此作罢。

此次壮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方暗杀团”成员、吴樾好友马鸿亮事后撰文:这次事件“虽荆轲之上,力士之锥,未能命中,然而夺祖龙之魄,振志士之气,声闻全国,名震环球。

徐锡麟烈士、熊成基烈士,相继起于皖,黄花岗烈士发于粤,武昌义举遂覆清祚,皆此一弹首发其难,有以速之成也。

”   消息传到南京,赵声痛哭失声,几天茶饭不进,发誓要为吴樾报仇雪恨。

消息传到东京,著名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吊吴樾烈士》一首:   报仇直以酬祖宗,杀贼计先除羽翼。

爆裂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

可信懵懵天竟瞽,致使英雄志未伸。

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

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

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

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刚肠如火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