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范52度酒的价格 方斌:翰墨春秋 名家风范

……念女娲遗柱,太白醉卧,奇松迎客,雅士歌吟;洞府訇然,天风裂骨,险处能当十万兵。

神仙境,世人多不到,笑看平生。

――摘自方斌《沁园春・黄山天都揽胜》      素有“华夏国粹”美誉的书法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嬗变,一直都被视为东方人文精神的体现。

从古至今,通过书法创作寄寓情感,追求永恒和不朽精神的名家雅士数不胜数,著名书法艺术家、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方斌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十二岁开始习字,至今已达四十八年;在2004年他一年间在中国美术馆和香港文化中心南北两地成功举办大型个人书法展,�应邀在人民大会堂现场创作巨幅书法作品

同时,他又是一个知名人物,他结缘文学、梦圆书法,倾注近半个世纪的翰墨情缘,书写了一部雄浑豪迈的艺术人生。

在缕缕墨香的“两为”书斋,我们见到了思路敏捷、神采飞扬的方斌先生。

他论书法、侃易经、谈人生。

书法的“博、大、拙、厚、雄”谈到做人的“宽、厚、诚、信、义”;从登黄山捕捉创作灵感,讲到在香港办个人展时的盛大场面……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感亲切。

走近方斌先生,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弘扬华夏国粹、传承文明薪火的奉献精神,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名家风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因此永不停息地奋发图强,力求进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粤东普宁市洪阳镇是闻名广东的文化古邑,方斌生於斯,长於斯。

他的父亲亦儒亦商,母亲知书达礼,成长於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的方斌便迷上了诗文与书法

每当看到古代书法名家作品,他就像被磁石吸住了一样,久而久之,他踏上了书法求索之途,书法成了他的至爱,成了他追求的人生梦想。

1966年,一场政治台风将方斌吹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某国营农场。

农场有几十个连队,驻�在黎族、苗族聚居之地,住茅棚,吃发黄的大米、萝卜乾、酸菜,隔一两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生活艰苦。

他们白天上山开荒,晚上收工回来,累得骨头都散架了,夥伴们回来一贴上�就睡着了,但方斌有时还要坚持练字,一练便几度春秋。

就这样,方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始终没有放�自己的至爱,练字成了他充实生活的精神支柱,汗水抛在田地里,心血洒在笔墨下。

功夫不负苦心人,方斌的坚持终於有了回报。

由於毛笔字写得极佳,文革时经常抄写大字报。

特别是每逢大型的宣传庆祝活动时,他就成了几个连队抢手的“文笔师爷”。

方斌的才华得到人们的广泛赏识,不久他到了农场第一中学任教。

方斌没想到在海南岛一待就是15年,其间历经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炼,为他的书法创作从“层面之作”进入到“品位之作”、“性灵之作”奠定了坚实的功底。

1981年,是方斌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风雨过後是彩虹,他从海南调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普宁当中学教师。

1985年,方斌又被调到深圳宝安中专任教,是当时唯一有专业职称的书法讲师。

在教育战线上,方斌诲人不倦,尽职尽责,甘为人梯,培养了许多书法优秀的学生,组织了很多书法创作活动和竞赛,使宝安文化界呈现出盎然生机。

1995年,他受命筹办区文联�担任专职秘书长, 2000年,他成为区文联专职副主席。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方斌都孜孜不倦、竭尽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自担任区文联副主席以来,他积极响应深圳“文化立市”的号召,为振兴、繁荣宝安文艺奔走呼号,竭尽所能,先後组织举办了不少大型文学艺术活动。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释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出自《周易》乾卦,意思是龙飞跃到天上之象,喻人或事业达到一个新的强盛的阶段。

在特区工作20多年来,方斌�管公事繁忙,但只要一有空暇他就会研习书法

节假日,他是个书斋“隐者”,每每足不出户,常常创作到深夜,譬如他曾用50多张四尺宣纸,在几天时间写完了一部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

和许多著名书法家一样,由於创作时过分投入,将手中的笔插到茶杯里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把墨汁当茶喝,正所谓“书�者文必工,艺�者技必良。

”   为了开阔视野,他去过国内外不少名山大川,上究先秦,下探唐宋元明清,广摄秦砖、汉瓦、简牍、帛书、碑帖之灵魂,博�汉隶魏碑之精华。

方斌常说,“练书法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後,已经不仅仅是靠笔法和技巧,而且是靠调动书者的全部学识素养和对书法艺术全方位的审美,否则至多不过是个写字匠。

所以练习书法必须临百家而自成一体。

”   如果说在海南岛15年的刻苦磨炼和执著追求是方斌在艺术功底上“量”的增加,那麽现在整体知识的提升则完成了他在书法造诣上“质”的飞跃。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方斌书法作品不断从笔中流露出新意。

2004年,是方斌书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他带着多年创作书法艺术精品走南闯北,先後在北京、香港成功地举办了两次个人书法展,一鸣惊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香港开个展时,他给演艺圈的巨星成龙写字,成龙专程�人送来了大花蓝,他给商界巨子李嘉诚先生写了一个六尺整张宣纸的大寿字,李先生也委�他的公司送来了贺辞�向方斌赠送纪念品。

方斌的个展在香港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许多媒体均做了专题报道。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展,方斌展出的作品有一半是他自己创作的楹联和诗词,可谓妙趣天成、珠联璧合。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他自己填词书写的《沁园春・黄山天都揽胜》长卷草书,长10米、宽0.6米,充分显示了他的草书艺术才华,他以黄庭坚草书为根基,上追怀素、张旭,注重整体气势,自然挥洒又不失尺度,且融入章草、魏碑,用笔变圆润为方折,多了一份古拙与朴质。

这首词是方斌於1992年秋登黄山时所作,转眼14年过去,黄山美景一直定格在他脑海中。

那方正如磐的岩石,多像柳公权的楷书;那白练悬空般的瀑布,仿佛是颜真卿的行书;那盘根错节的奇松,宛如黄庭坚的狂草。

翻阅旧作,亦是历久弥新,激发了他用草书“狂”写一次的冲动,此卷可谓笔势携风雷,墨彩幻大千,诗意的凝聚、生命的律动,观赏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也会随着他笔墨的节奏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沁园春・黄山天都揽胜》使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个人书法展结束後,此卷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方斌被邀到人民大会堂创作书法,他从容底定,奋笔疾书,心底波澜“�”起《观沧海》,顷刻化作笔下惊雷,山“呼”海“啸”,毫锋力透纸背,令观赏者叹服,赢得满堂喝彩。

2004年他58岁时考进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

2006年毕业时,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专门召开了方斌书法作品研讨会。

名家对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章法上大开大合,结字奇特,宕荡错落,气象纵横,深得黄庭坚之神韵,已完全进入“心手相师”的自在境界;书风雄强、老辣、古拙、奇峻。

草书《沁园春・黄山天都揽胜》堪称他的代表作。

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方斌说,书法艺术要有精神灵感,才能得墨趣、神韵。

书法通过文字这个载体表现人的情趣,胸怀和修养,是一种高雅的审美艺术。

他用了“博、大、拙、厚、雄”五个字对“品位之作、性灵之作”作了诠释,“博”就是博学,“大”是指胸怀大,“拙”即“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厚”指线条的力度,“雄”就是说书法要雄壮,有阳刚之美。

方斌的“五字经”在书坛传为美谈,是许多人�相仿效的方法。

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智慧生於三种果实――善於言谈、善於思考、善於行动。

方斌研习书法近五十年,精於勤,敏於行,成於思,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他的作品先後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美国纽约博物馆等馆藏,�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二十�部书法典籍;出版有《方斌书法集》、《方斌书法专辑》、《方斌草书长卷》、《两为斋墨迹》等多部专著;《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光明日报》、《书法导报》、美国纽约《侨报》、《法国华报》、日本《书道》等国内外三十多家新闻媒体曾对他的书法作过专文介绍。

2001年,他入选“中央电视台50名著名书法家”专题节目;2003年,他荣膺“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2005年,方斌应邀随中国书法美术代表团出访日本,成为对外友好文化使者。

2006年,他的古风“乌木魂”长诗在“中华诗词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功�杯诗词大赛”中评为金奖。

同时,世界汉诗协会艺术奖评审委员会特授予其“世界汉诗艺术家荣誉�章”。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释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出自《周易》乾卦,其义是说龙已�出於渊来到地面上,喻才华早已显露,只待有识之士的发现和挖掘。

有一位哲人说过,“无论是画家、书法家、音乐家……首先必须是文学家。

”此言当为经典。

自古至今所有留名的大艺术家,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学根基,只不过由於其主业过於发亮,而掩饰了其另一种艺术的亮度。

方斌也不例外,他的主攻是书法,对内对外都是依靠书法“安身立命”,但是他的杂文、诗文也非常精炼,论水平绝不在书法之下。

方斌创作作品,大多以自作诗词为主,�且他还善长杂文随笔,已出版的《南窗偶记》是他的杂文随笔代表作之一。

正如专家所评,方斌杂文随笔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说话,所维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反对的是危害两个文明建设、危害世道人心的腐朽邪恶和社会的不正之风,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胸怀坦荡,态度鲜明,文有棱角,笔带锋芒。

正是这种针砭时弊、维护真理的战斗性,使人读了如饮醇醪,痛快淋漓。

比如《“廉石”流劳》,针对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现象指出“历来是为贪官身败名裂,为廉而千古流芳。

孰为�,孰为节,还是顾及些好。

”对时下的贪官们当头棒喝,敲响警钟。

方斌杂文随笔,表现出观察问题眼光敏锐、分析问题思想深刻。

他善於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看得麻木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分析问题,�把问题严峻地提到人们面前。

比如《归来兮公德心》一文中,他把时下人们触目皆是、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的种种社会现象集中起来,与五十年代良好的社会风尚道德对比,沉痛地感叹到“没想到,九十年代,物质享受多了,生活水平提高而人的公德心�淡化了。

”於是他大声疾呼“归来兮,公德心!”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觉。

方斌杂文随笔,在写作上技术娴熟,富有表现力。

他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其思想内容。

他的杂文具有很强的气势美和形象美,气势美产生於他汹�的激情、严密的逻辑和畅达的语言;形象美得益於他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的熟悉�解及其�确地勾画和恰如其分的比喻。

由此可见,方斌不仅是一位醉心於书法艺术、书风独特、德艺俱佳的书法家;还是一位热情洋溢、追求意境的诗人;更是一位文字深刻、文笔老练的作家。

他直面人生的情怀与正气充溢在他的字里行间,使人读出了他的正直、耿直、儒雅、仁爱的性格气质,同时也让人从作品中感受到了轻�和愉快,获得了醇厚的美感。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方斌将书斋起名为“两为斋”,“两为”二字取之於老子的《道德经》,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献身艺术、挚爱事业,乃“有所为”;澹泊处世,不受利诱,乃“有所不为”。

“谈泊明志”是方斌的处世�则,他每次获得大奖,都将奖金悉数捐给了残疾人基金会,他深知一个人对社会应肩负的责任和道义。

1990年,在广州举办个展时,一位侨居美国的老华侨对他的《月是故乡明》爱不释手,欲出高价买下。

方斌婉言谢绝,但当场挥毫写了一幅同样的作品相赠,慰藉老人的思乡之情。

老华侨了�平生心愿,称谢不已;�在纽约《侨报》撰文介绍了方斌书法艺术。

1999年,深圳市侨务访问团出访美国,访问团提出要订购方斌作品,领导�人请他开价,方斌欣然允诺,但�字未提钱。

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精心创作了12幅作品送给了代表团,分文未取。

像这样的事情,他自己也记不清做了多少次。

方斌说,赠人玫瑰,手有�香。

他不但满腔热情支持文化公益事业,还有关注民生、乐善好施的许多事例:   1999年,方斌在深圳市石岩下乡考察,发现这里一所农村小学的学生都比较贫困,他们都是外地打工者的子女,有的学生连学费都缴不起,有的学生更买不起文具。

见此情景,方斌回家後,将几幅书法作品送给了一个向他索字的文具店老�,�请他帮忙送了600份文具给在校的600名学生;   2003年,《人民日报》上发出一条特别的消息:山东嘉祥县一农妇生下五胞胎,家境清贫,抚养艰难,望社会各界人士帮忙。

方斌阅报後立即捐款,�写出致全区文艺工作者的公开信,後将募捐到的六千多元现金通过《宝安日报》社汇寄嘉祥县民政部转给农妇;   2004年,宝安区龙华某中学一位女教师为救4名学生,被汽车撞倒不幸身亡,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一个小女儿。

方斌得悉,立即捐出一千元稿费,�号召大家积极捐款。

20年来,方斌所做的慈善工作数不胜数,他前後共捐了10多万元给各地的慈善公益事业。

他的善行义举在故乡和深圳传为佳话,感召了不少企业老�,他们也积极支援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2006年7月,普宁市电视台派了六人赴深圳拍摄方斌书法专题,上下两集在故乡播出後受到广泛好评。

方斌对《易经》、《道德经》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用龟壳研究《易经》二十�年,深知“易道”和“书道”是相通的,他用龟壳自己�作太极图,八个方位,变幻莫测,试图用易经知识去解释汉字的每一个密码。

他也精通《道德经》,他认为儒、道、佛三教,只是做法不一样,体系不一样,但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

他认为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我不成佛”之信条,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方斌还非常注重养生之道,他说,许多文人只懂做学问,不懂养生之道,这是不行的。

真正的文人要懂得养生之道,齐白石的画是在他七十岁之後才值钱的,要是没有好的身体他就坚持不到那一刻。

方斌花了两万多块钱买了各种健身器,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有时每天要站着写十几个小时的字,没有强壮的身体支持是不行的,只有好的身体才能做出好的学问。

谈及对未来事业的总体规划,方斌说,我一辈子做的就是书法方面的事,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到什麽样的程度,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写好我的字。

“读经史识乾坤数理,观海岳濯云水胸怀。

”这是方斌以前撰写的对联,是其多年来为人从艺、治学处世的心得,也是他崇高美德、助人为乐的真实写照;“襟怀澹泊如秋水,得凭风雅养天真”,方斌为人厚道谦逊,举止言谈皆有君子之风。

清代学者朱和羹说过,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学书和立品,方斌做得都很出色,无愧於名家风范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