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维民,民系君” ——浅论郭嵩焘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摘 要: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就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本源,“君维民,民系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真正接触到近代西方的民主观念,从而也就揭开了中国近代走向民主化的序幕。 代写论文。

关键词:郭嵩焘 ;君维民,民系君;士大夫;传统   郭嵩焘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开始经历阵痛到陷入水深火热的年代。中国面临着近代社会的痛苦转型,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社会的传统文化都在通过一种接受或者被迫接受的途径得到强制的改造。而在这种东西文化和制度的碰撞中,郭嵩焘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分析、认识和接受,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在外来文化面前的明智选择。           传统的士大夫近代政治思想家的转化 郭嵩焘经历了长达12年的科举考试生涯,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程序而跻身士大夫之列的,是吻合传统“士”的特征。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过于漫长的历程,民间疾苦在长期的积累中化为躁动,社会在腐朽与动荡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对于这些,郭嵩焘深感痛恨,并且也开始思索整顿吏治的办法,他认为要整顿吏治,后来便形成了他独有特色的“治官以严,治民以宽”的民本思想。 毕业论文          “君维民,民系君”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郭嵩焘提出的“君维民,民系君”,就是主张“君意下通于民,民情上达于君”,君知民意,民知君心,从而实现“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进入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日渐腐败和西方的侵入,国家的制度已经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和谐控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皇权的地位,开始用更加残酷的高压政策来束缚人民的思想,镇压农民的反抗。然而恰恰相反,由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清廷自身腐败,所以越是镇压得力,清廷的统治者便越毫无忌惮,从而在更深的程度上加重了政治的腐败。形成了一个新意义上的“二律背反”。而生活在这个动荡社会之中的郭嵩焘日益觉察到了这种危险,“近日天下之患,在上下否隔。君之于臣,吏之于民,长官之于属吏,交相为怨,其情皆隔而不通。”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士大夫相比,他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已有大患,并且对于国家衰穷症结也给予了比较清晰的判断。“中国官民之势怨隔太甚,又益相与掩蔽朝廷耳目,以便其私,是以民气常郁结,不得上达”。针对当时的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他从自己原有的民本思想出发,再融以自己读史的感悟,提出了“君维民,民系君”的最早认识。 西方先进思想的融入与“君维民,民系君”思想的升华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到了70年代之后,尤其是在光绪三年,郭嵩焘出使到英国抵达伦敦,开始真正的接触到西方社会,他的思想开始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在出使的过程中,他广泛考察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在他对西方议会制度的考察和对西方国家富强之本的探寻中。同时在这种考察和探寻之中,他原有的民本思想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郭嵩焘在究知洋情的基础上,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主张仿效西方政治、经济等先进的制度思想,以求中国富强。按此主张实践,其结果必将使封建专制的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逐步转变。郭嵩焘基于中国社会的实际,本着消除上下隔阂,“君维民,民系君”的宗旨,利用出使的有利时机,将西方国富民强的根本出路,介绍到中国让当时的国人开始了解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于国家富强和强大的重要作用,从而将人们的视线从西方器物吸收到西方制度上来,他的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细枝末节,他开始注重国之根本,希望从根本上使国家走上富强。使近代中国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推进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在理论上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他的思想给我们世人留下了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从而鼓舞着以后的有支之士继续探索思想的真理所在,继续探寻国家富强之路。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