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思维,细节把关

丁兴根。

内容提要《绍兴日报》在重大活动,如里约奥运会、G20杭州峰会报道中,以融合思维提取新闻要素,把好关口,推出了一批有亮色的新闻,既丰富了报道内容,又以更宽阔的视野呈现了当今时期党报新闻报道的选择趋向。

关键词融合思维新闻眼绍兴日报

一、找到新闻眼,讲出了郎平陈招娣的精彩故事。

简单引用网络和新媒体的报道,一着不慎,造成失偏、失实的例子可谓不少。今年以来,《绍兴日报》在实施了采编综合体制改革,强化了媒体融合,打造中央厨房,转变供给侧的生产方式,在媒体融合的推进过程中,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报道既要全媒体有序协同推送,同时,作为一家地方性报纸,要探索用好新媒、善用新媒,确立报纸报道更宽阔的视野和深度。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对于中国代表团来说,最夺目的莫过于中国女排一波三折夺得奥运金牌,这个荡气回肠的过程自然成为各路媒体比拼的素材。

在中国女排夺冠后,绍兴市档案局(馆)主动联系本报,说为了让青少年重温女排精神,设在绍兴市档案馆的前女排国手陈招娣生平事迹展览将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要求对之作出报道。相较于女排夺冠的热度,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呼应。记者在采访前,查阅了大量网上转载的新闻,意外发现女排主教练郎平说过一句话:陈招娣是我重新出山的最大动力。经过商议,我们将这句话作为报道切入点,并制定了报道方案。但问题是,这句话郎平确实说过吗?是在什么场合说的?不然,报道基点便会因此坍塌。问题一经提出,记者就开始了反复核实。

经过反复追溯,记者查到这样一个事实,2013年4月,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郎平在微博里深情写道:“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做队友”。陈招娣去世前一个月,郎平探望她时,两人还在一起讨论中国女排。那时,陷入低谷的中国女排郎平发出了当主教练的邀请,但郎平一直犹豫不决,正是陈招娣的去世,让她觉得再也不能犹豫了。

立足点确定以后,《绍兴日报》在8月23日奥运会闭幕当天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消息《“绍兴女儿”陈招娣郎平重新出山的最大动力》,并配发当年郎平陈招娣的合影,同时在第4版以一个整版篇幅,刊登了《“独臂将军”的家,就在大禹陵脚下》的延伸报道,根据陈招娣的日记,以生动笔触讲述了绍兴女孩陈招娣绍兴的渊源,她与女排队员们特别是郎平的姐妹深情,她在中国女排刻苦训练的感人故事,以及她把与中国女排相关的所有遗物捐给绍兴市档案局(馆)的故乡深情。随后,《绍兴日报》又刊发了追踪报道和专版报道《点点滴滴折射女排精神》《和胜利同样重要的是,是在失败面前挺起胸膛》,记者以陈招娣生平事迹展览,特别是陈招娣训练日记为基础素材,查阅大量网上报道互相印证,丰富报道内容,提炼报道角度,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整组报道,通过讲述陈招娣郎平、中国女排的故事,角度精准,阐述了中国女排一脉相承的拼博精神,既接地气,又生动地弘扬了主旋律。

随后,对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里约奥运中国代表团的报道,《绍兴日报》制作了特色标题,并刊发了《“陈招娣档案”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女排往事”应深入挖掘》,转载了《人民日报》“以女排精神激荡中国力量”的系列评论,整组报道完美收官。

综观整组报道,如果未能找到陈招娣郎平之间关于“重新出山的最大动力”这个链接的关键点,是不可能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更无法实现当时进行报道的初衷——当下,我们需要精神的激励,而女排精神,正是一场“及时雨”。

二、G20杭州峰会,反复推敲找出最亮的绍兴元素。

在与网络和新媒体“融合”“双向”的理念指导下,绍兴日报社制定了采前会、编前会的运作机制,及时深入地对各种渠道汇集的信息进行研判,对来自新媒体中与绍兴相关的信息,在具体操作中,秉持“宽进严出”的要求,“宽进”就是鼓励编辑记者发现、发掘信息,“严出”就是严格把好事实关口,精细梳理报道导向。

2016年lO月22目,绍兴本地一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消息,《晚上发生的大祸,却令柯桥所有人都心寒!》,点击量迅速超过10万+。视频显示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倒并遭碾压,路人却不闻不问。编辑部发现后,一边通知新媒不要转发,一边派记者迅速去柯桥核实。公安部门表示未接到报案,再在网上搜索发现,此视频正是2011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有图有真相,却是假新闻,损害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引发市民恐慌。随后,《绍兴日报》刊发《柯桥一小女孩遭两车碾压?假的!》,澄清了真相。报道刊发后,这个微信公众号撤掉了这个视频。

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绍兴日报社确立了“求证”机制。即便是对一些看似不需要求证的,讲得铁板钉钉的内容,同样也不放过,以怀疑的目光反复打量,力求准确无误。

今年9月初,G20峰会在毗邻绍兴的杭州市举行,峰会上有很多的绍兴元素,包括绍兴企业家参加G20Z商峰会、“绍兴制造”入选峰会绍兴土特产端上峰会宴席等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峰会组委会没有作统一发布,而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网站零星开始发布,在无法向峰会组委会求证的况状下,《绍兴日报》的新闻报道都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每条新闻都必须重新核实,拿到相关依据或证据才予以发布,确保了报道准确性。

纵观《绍兴日报》关于G20杭州峰会的上百篇报道,分量最重的莫过于《习主席四点建议三个有“绍兴渊源”》这条消息,报道说,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关于二十国集团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记者从一微信公众号上获悉,有细心的绍兴人发现,这4个词语中3个有“绍兴渊源”。

根据微信公众号上的原文,“与时俱进”是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同舟共济”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有关,据《孙子·大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这是一条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如确如这个微信公众号所言,可以写成一条报道,来说明绍兴文化在当代的巨大价值。为此,编辑部在讨论这条线索时,特别要求记者,对每4—词的来龙去脉都必须追本溯源,核实清楚,做到客观准确,以严肃的态度做好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道

稿件上版后,编辑部要求编辑再与记者做一次核实,而且,编辑必须检索相关材料。结果,比出了问题。记者原稿的陈述是这样的:“与时俱进,这个词语源自《易经》中的‘与时偕行,后来在中国古籍中有‘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词语与时俱进一词广为人知,系蔡元培在1910年初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提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从这个异常陈述看,“与时俱进”系蔡元培提出,其实不然,“与时俱进”系清代桐城派文学大家姚鼐在《谢蕴山诗集序》中提出,原文为:“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但这个词语,确实是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提出后,才放大了影响。

有了准确的依据,稿件改成这样:

与时俱进,这个词语源自《易经》中的‘与时偕行,后来在中国古籍中有‘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词语。‘与时俱进一词广为人知,与蔡元培有直接关系。蔡元培在1910年初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中,针对清末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

事后看,正是经过了反复的核实,才保证了事实的准确,取得了出彩的效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