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新春又一年

春节又称新年、大年,古代称为元日、元旦、正旦、新正、三元日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夏朝时,统治者将春季的第一个月――孟春元月作为岁首

此后朝代更替,岁首之月有所变化。

所以,各朝代元日的具体日期并不一致。

汉朝时,武帝颁行《太初历》,将夏历的孟春元月恢复为岁首,称为“夏正”,元月初一这一天为元日,并被后人沿用下来。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开始推行西历,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元月初一称为“春节”。

毕业论文网   过春节俗称“过年”。

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平时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之夜,便跑出来伤害人和牲畜。

所以,人们每到这一天都要早早做好晚饭,关紧大门,以躲避“年”的伤害。

因为害怕,这一夜人们不敢睡觉,一家人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饭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家家都会置办得特别丰盛。

吃过晚饭后,人们会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于是就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

到第二天早晨,人们才敢出门,互相道贺没有被“年”吃掉。

因为“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就在“年”出来的这一天贴红纸、挂红灯、穿红衣服,并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从此,“年”就不敢再出来了。

传统意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

在此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来辞旧迎新。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被称为“小年”,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在古代,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灶,并且要吃灶糖。

从小年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是“迎春日”,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不但要把家里彻底打扫干净,也要做好个人卫生。

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要采办年货、打年糕、贴年画、剪窗花、贴春联、挂灯笼等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夜春节的庆祝活动进入高潮――一家人团坐在丰盛的菜肴前,其乐融融地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

不管离家多远,人们都要赶回家中,与家人相聚一堂,欢欢喜喜地吃上这顿“团圆饭”,才算得上是过年。

各地的年夜饭风俗习惯不同――南方一些地方要吃火锅,图个“红红火火”的吉利,而北方的人们则吃饺子

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孩子压岁钱,以期盼晚辈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赶早放“开门炮”,以迎新接福。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出门去互相拜年。

古时候,人们还要在元日这一天饮用屠苏酒,以防病健身。

饮酒是讲究次序的,要从年龄最小的饮起,年长者后饮(儿童不可饮酒)。

北宋王安石那首脍炙人口的《元日》就描写了这一欢乐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在古代,朝廷要在元日这一天举行朝会――皇帝会在这一天清早上朝,在正殿接受群臣的朝拜,并举办酒宴,赏赐群臣椒柏酒。

唐朝诗人杨巨源在《元日观朝》中就记述了这一场景:“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

”   说起春节的饮食,自然离不开饺子

饺子在古代又称角子、扁食、娇耳等,据说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古时候,人们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来命名,子时是一天的开始,相当于现在的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除夕夜的子时是新旧两年的交替之时,称为“交子”。

因为饺子与“交子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人们慢慢形成了除夕夜交子之时吃饺子的习惯。

饺子虽然外表看上去长得都差不多,但因为馅料丰富,可荤可素,味道能够千变万化。

年三十的饺子馅料很有讲究:芹菜馅的饺子寓意勤劳致富,也有财富源源不断之意;白菜馅饺子寓意“百财”;韭菜馅饺子寓意天长地久――无一不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夕夜吃这几种馅儿的饺子还有一定的营养道理。

春节期间人们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饮酒也相对较多,平时患有高血压的人,此时血压容易升高,而芹菜具有平肝降压的作用,能缓解高血压;白菜具有消食健胃、通利肠道、解酒毒的功效,春节期间人们吃得油腻,也难免饮酒,食用白菜馅饺子可促进消化,防止腹胀,并帮助解酒;韭菜性温,具有温中行气、补肾的功效,对于春节期间过食寒凉而导致的里寒腹痛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所以,在春节期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及家人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饺子馅料。

除了饺子春节另一种很重要的食品就是年糕了。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

年糕大多用糯米制成,成品?榘咨?的,象征“银”,北方有些地区用黏黍(即黄米)做年糕,做出来的年糕是黄色的,象征“金”。

“金银”满仓,寓意新年发财。

北方的年糕有蒸、炸两种制法,以甜味为主;南方的年糕除蒸、炸外,还可以切成片来炒或煮汤,味道有甜有咸。

年糕口感香糯,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但不易消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更不宜冷食。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