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地蓝走下神坛_走下神坛的昆曲

昆曲揭开中国历史上最为华美的篇章,明朝中期,著名的昆曲家魏良辅改革了昆曲,使得昆曲婉丽清新,一唱三叹,更加富有感染力。

昆曲则迅速发展,不再局限昆山一隅。

昆曲以苏州为据点,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戏种,进而进阶为戏曲的霸主。

昆曲在问鼎中原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昆曲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外在条件的制约,昆曲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衰落,昆曲式微,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一、自身条件的约束   昆曲的失势,也由于昆曲本身的原因,长期以来昆曲占据着剧坛,里巷歌谣,处处都彰显昆曲的存在,上至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无不以唱几句昆曲为荣。

然而昆曲没有能够将辉煌持续下去,逐渐走下了神坛然而昆曲式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在走向辉煌的路上便埋下了走向衰落的种子。

首先,昆曲发展清朝中叶,就很少出现令人叫好的剧本,并且剧本变得晦涩难懂,不像昆曲发展之始,昆曲从表演形式和剧本情节来说都让其观众耳目一新。

大量的下层文人参与到昆曲之中。

昆曲发展得益于文人士大夫的发掘和力推,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由于文人的染指,一方面使得昆曲迅速的雅化,走出吴中,在整个帝国泛起巨大的昆曲浪潮,走向巅峰;也是文人的染指,使得昆曲逐渐的衰落。

昆曲事实上是走进一个发展的圈子:民间的萌芽,得到下层文人的青睐,进而文人对其改革,经过文人的染指,昆曲便迅速的发展、扩张,并且走向了巅峰。

文人士大夫推波助澜,使得昆曲从明朝后期开始经常出入侯门和宫廷,得到帝室贵胄的青睐。

然而昆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便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文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创作者为了显露自己的才华,在剧本中引经据典,曲词晦涩难懂。

昆曲曲词本以清丽脱俗、典雅见长,但是发展到这个阶段却过分的注重堆积辞藻。

由于文人创作者刻意修饰,到了清朝中期,昆曲渐渐不为市民所接受,所创作的昆曲剧本逐渐走向案头,也逐渐僵化。

渐渐的脱离舞台,脱离大众的口味。

逐渐的将昆曲带入死胡同。

而此时兴起的花部,由于其新颖,不像昆曲那样的拗口,逐渐得到市民的支持,亦加快了雅部衰落的趋势。

其次,从舞台上来审视:昆曲的全本演出,繁杂而冗长,渐渐被折子戏所取代,而折子戏缺乏情节性,重视唱念做打的技艺表演,周而复始即被民众所厌恶,而此时的其他戏种以其情节见长,昆曲与之相比便相形见绌了。

而清末后期的昆曲昆曲创作走下坡路,所演出的作品主要是经典的折子戏,这些折子戏经过反复的推断修改,却没有集中力量于新戏创作上。

由于没有推陈出新,使得昆曲周而复始地演绎前人作品,以至于后来过于僵化,甚至以《度曲须知》为尺度,追求咬字清晰,一个字须用三个音来读,使得声腔越来越缓慢,显得昆曲曲调太过瘟火。

即使是山珍海味,长久如此,民众亦会产生审美疲劳,不免遭到遗弃,昆曲亦如此。

而此时的昆曲相对于其他的戏种,数百年来保持基本不变的声调,已经丧失了其创新的高地,渐渐不为观众所接受,人们转而乐于听皮黄戏。

昆曲在这种情形下,逐渐丢失其主要阵地,偏安江南一隅。

清朝的中叶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在经过多次整合与改革后,形成了今天的京剧。

京剧集众家所长,也吸收了昆曲的优秀元素。

京剧以其崭新的模式和视角,逐步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此消彼长,昆曲也终于没有进行符合时代的改革而赢得民心,进而失去了在北京的统治地位。

再者,就是语言障碍。

昆曲发源于苏州的昆曲,因此称作昆曲,又叫昆山腔,其声腔是以苏州古白话为基准建立起来一套演出方式

在经过魏良辅改革之后,更是成为戏剧的盟主。

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行腔几乎征服了整个帝国,里巷歌谣,无不以会唱几句歌谣为荣。

但是,语言的疆界始终是无法逾越的,因此不少爱好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曾经做过很多的尝试,最为成功是北京昆曲的改革,使用京白,这个尚能使观众接受,然而昆剧在其他的地方的变迁和流变并不是那么成功,虽然杂糅了很多的地方特色,始终是不能尽如人意,不能被视为“正宗”的昆腔。

一旦新的戏曲形式的出现,昆曲式微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一些地方迅速瓦解。

因此,从昆曲自身来说,昆曲式微已经不可避免,一种文化的兴起到巅峰,没有创新,渐渐被时代所淘汰。

由盛及衰,昆曲亦不能走出历史的轮回。

二、外在条件的制约   至清朝中叶时期,由于昆曲的巨大的影响力,昆曲得到了皇室的青睐。

但是出于对于政治的需要,朝廷便对昆曲加以干预,在皇帝的推动下。

由朝廷文臣参与编写的《劝善金科》由宫廷推及。

然而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总计五百七十出的煌煌巨制至今只有《下山》、《思凡》活跃在舞台之上。

然而流传下来的此二折所反映出的思想恰恰与《劝善金科》所要宣传的内容和思想正好相反。

《思凡》、《下山》是宣扬情,岂是青灯黄卷所能阻挡。

然而皇权的影响也绝不止此,昆曲在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其他声腔以后,昆曲走向了巅峰。

昆曲首先从民间兴起,后有文人染指,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文人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促使昆曲走向了雅化,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明太祖朱元璋盛赞琵琶记:“《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人家不可无。

”朱元璋极其的推崇赵五娘的三从四德,也更是赞扬蔡伯喈的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上有所好,下必盛行,这是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状况,皇权对于昆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手中握有特权,因此所受的阻力较小。

集中体现在经济和法的方面。

从经济层面来讲,昆曲是高雅的文化,昆曲也需要很大的投资。

无论是从昆伶的培养,还是演出昆曲所需要的装束,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下层的百姓当然无法做到这点,然而这些对与统治者来讲,便不是问题。

其次,从法理上讲,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人大于法,所以在法理上来讲,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的突破法理的限制。

而一旦统治阶层做出限制,自最高统治者以下,统统受到限制清朝统治者在吸收了前朝的教训之后,认为昆曲是靡靡之音,是朝纲腐败的重要因素,从清朝伊始便在严控昆曲发展,在清朝的雍正年间,雍正便禁止官员蓄养家班。

昆曲除了在政治上受到的限制和约束,昆曲的也受到了多种娱乐方式的挤压,逐步瓦解了昆曲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近代社会发生巨变,舶来品逐渐挤占了以小农经济的农业社会。

同样,这波及到娱乐界,娱乐方式也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局面。

外来的新兴娱乐方式给市民大众带来了新奇的娱乐方式,让从未涉足的中国民众趋之若鹜。

从19世纪的中期开始,西方的娱乐方式逐渐在以上海为桥头堡向内陆渗透,进而逐步挤占中国的娱乐市场,其惊奇、刺激的娱乐方式,让民众不再满足于戏曲这样一种娱乐方式

给平淡无涟漪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世界。

如:话剧、电影、马戏、杂技,这些新兴的娱乐方式,给久在昆曲文化氛围里的中国人以巨大的冲击,以他们各自的文化艺术的魅力吸引、分化昆曲的票友。

昆曲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致使许多梨园无法堪受压力而关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民众都能够享受到这些娱乐方式

清朝中叶以后,是中国饱受屈辱的时代,中国人饱受着战乱和各种盘剥,民生凋敝。

中国的各行各业饱受着清政府,外国势力的压迫。

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温饱的问题尚不能解决,又何谈精神层面的洗礼。

再者,社会的凋敝,昆曲艺人们的生活也大不如前。

他们必须要努力使自己能够在这个乱世中保存自己。

虽然昆曲在爱好者的努力下虽然没有走向消亡,但是也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至此,昆曲在经历了无数的叫好之后,终于在各种因素的挤压之下,走下了神坛

昆曲清朝末期走入的漫长的低迷期,昆曲的生态被破坏殆尽。

然而昆曲的灵魂依然荡漾在中华历史长河之中。

无数的饱学之士和昆曲迷依然为昆曲的复兴和振作而奔走。

当今的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世界中,昆曲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在走出阴霾,人们正在重新审视昆曲灿烂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的昆曲艺术.沈阳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2]郑雷著.昆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王丽梅著.古韵悠扬水磨腔 昆曲艺术的流变.2006.   [4]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等著.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和中西大交流的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5]张燕瑾编著.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郭杰,秋芙总主编.图文本・中国文学史话—清代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7]朱琳著.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盛德.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漓江出版社,1988.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