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段悟高一作文1000字

我想在读这本书前先描绘这样一个场景。阳光慵懒的午后和煦的微风轻轻浮过,硕大透明的落地玻璃窗,窗棱两旁,香槟色的窗帘,乳白的窗纱交指并行,很温暖的感觉。一张圆形的有机玻璃顶的茶几,一张深海蓝色沙发或是一把低矮的竹藤摇椅,与落地玻璃呈45度角度摆放。阳光洒进屋里的时候,溢满满室的安宁。室内交织的是巴赫的音乐,手边触及的是余秋雨的书,茶几上放了一杯残存余温的咖啡,很美的样子。一如这本书的名字——《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

在广漠的天地之间,人是这样的渺小,信仰却这样坚定,是因为这样才能存活下来吗?而原本是一种极为形式化的祭典,其实却蕴藏着非常丰厚与温暖的力量。原来,“仪式”在生命之中是不可缺的。要经过了这样的仪式,我们彼此才能相认,所有的记忆与经验才能累积,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千年的文化才得以默默传承。这“仪式”真是动心!

(——席慕蓉《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生存哲学》24页)。

已经无法分辨,当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只是生存因为信仰而坚定信念就由此深埋心底。因为心底强烈的存活意念而继续生存,因为心里残存的希望而继续生存,因为心中坚信生命的美好而继续生存。我们就是这样存活下来。为信仰的驱使,我们才不至于放弃生命,才可以在浩瀚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才可以让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如此的执着,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人,其实是另一种水,置于方则方,置于圆则圆。简单地说,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心。反过来,什么样的人心,也会组成什么样的社会。

(——隐地《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生存哲学》/《十日谈》)。

不知道他的比喻是否恰当,可是现在想来,也确实如此。周遭的环境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或好或坏;反过来,任何一个信念坚定的人都可以改变身边的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现实,不是改变就是被改变。生命亦然,若是无法主动,我们注定沉服。也只有做生命的主导者,生命才会属于自己。否则,并无绚烂可言。

穿越文字阅读音乐的故事,透过音乐聆听文字的交响,

咖啡礼品出电影的画面,在电影里闻到咖啡的余香。

生命纷繁的细节因此而交织,而分腴,而甘美,

恍若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

闲闲地漫步也好,匆匆地一瞥也好,

总会有温润可喜的思绪浮上来,

然后,静静地没,漫过全身。

(——《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封面)。

笔者的感触,也是我的感触。

文字描绘心灵的感动,用心情展现灵魂的震撼;。

用沉默取代言语,用感悟掩盖懵懂。

就让时光渐渐沉淀,

一切,

尽在不言中。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