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魏北朝时期海河平原农牧业生产

【提要】海河平原农牧业生产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即足以与关中、蜀中之"天府"相埒,秦汉时期,政局稳定,地方政府组织民众开垦出不少荒地,农业得以长足,为后代的继续提高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河淮间已沦为战场,曹魏、北朝政府尤其重视海河平原农业经济以对抗南方政权,从而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 【摘;要;题】古代经济史 【;正;文】   海河平原位于华北大平原北部,北倚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东临大海,西以太行、王屋山与山西高原为界,南以黄河毗连黄淮平原。包括今北京、天津与河北省大部(冀北山地、张北高原除外),山东省黄河以西以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海河及其五大支流白河(潮白河)、永定河(桑乾河)、大清河(唐河)、滹沱河(子牙河)、大运河(卫河),有如扇状流贯其间,地势低洼,故称之为海河平原区或河北平原区。       一、秦汉时期   秦汉以前,海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是源远流长。战国时,燕、赵、中山等国建国于此区。北方的燕国,原是西周初年所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卷34说是"燕国殷富",而北邻胡人。司马迁说:"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苏秦对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注:《战国策》卷29《燕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史记》卷69《苏秦传》作"车六百乘,粟支数年",其余文字与《战国策》同。)它表明燕地盛产马匹,林野极富枣栗等乾果,旱地种粟,显示农林牧业全面发展,因而能抗衡六国,与关中、蜀中同样拥有"天府"之称。 毕业论文   1964年,燕下都(河北易县)第22号遗址出土不少铁制生产工具,如jué@①、锄、镰、斧、刀等等。旧燕国境内多处还出土了铁制农具。(注:陈应祺:《燕下都第22号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11期。石永土:《战国时燕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很可以推知燕国农业生产颇有较高水平,;才能使"燕国殷富"。   《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记燕国末年,太子丹养壮士,"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督亢乃今河北涿州、固安、安新、雄县地。《续汉书·郡国志五》涿郡条注引刘向《别录》云:"督亢,膏腴之地。"《史记》卷34《索隐》云:"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可见督亢是燕国重要农作区。直至后世,人们仍屡屡提及,且循旧迹修渠以溉田。   《史记》卷129《货殖传》称:"燕代田畜而事蚕。;"燕地畜牧滋盛,是本地最有名的马产地,遂使燕国拥有众多骑兵。燕地植桑养蚕,为此后河北地区历代盛产丝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山国位于燕国之南,实力不及燕。《战国策》卷33记其事于全书之末卷,"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因而《史记·货殖传》称:"中山地薄人众。"它常与赵国交战,最终灭于赵。学者从河北灵寿遗址所出中山国的铜铁器和陶范进行,揭示中山国前期主持政务的鲜虞族是以牲畜为其立国的经济基础,并兼营农业。至中山国后期,迁都灵寿。当地出土的jué@①、铲、锄、镰等生产工具,用以翻土、中耕和收割,迄今未见有有犁具出土,表明其生产较为落后。(注:陈应祺:《初论战国中山国农业发展状况》,《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毕业论文   赵国立国于海河平原南面,《战国策》卷3;记张仪对秦王说:"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建都邯郸,在战国诸雄中,位于魏之北,燕之南,韩之东,齐之西,居民兼诸国之民,故称"杂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取得重大成功的范例,在上是很著名的。赵灭中山后,兼有其地。《汉书·地理志》云:"赵、中山,地薄人众。"说明赵国生产也不兴旺。史称"赵之田部吏"赵奢,向平原君赵胜家收租时,杀其用事者九人,以此威望大增,"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其后,赵奢子括将赵王所赐金帛,"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名医扁鹊给赵简子治好病,"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注:《史记》卷81《廉蔺列传》;又卷43《赵世家》,又记"敬侯元年(前386年)……赵始都邯郸"。《汉书》卷28下《地理志》:"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郸,至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对田地的垂涎,自是农作受到重视的曲折反映。《史记》卷69记苏秦对赵肃侯说:"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由此可知,建国于河北南部兼有山西部分地域的赵国是农(粟)牧(马)业很盛。赵主被苏秦说服后,以重礼约会诸侯,礼品中包括了"锦绣千纯",反映赵地桑蚕丝织业已颇有名。 毕业论文   秦汉大一统期间,河北大地分置幽、冀二州。幽州在北,不时面临塞外匈奴、鲜卑、乌桓的扰乱,杀掠相寻,边防任务很重。《史记》卷60《三王世家》云:"燕土@②què@③,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虑。"嵴薄有草地颇宜牧畜。《周官·职方》记幽州"畜宜四扰(马牛羊豕)"。《禹贡》记九州地域,虽难与汉制等同,大体轮廓应为近似。先秦时,《左传》记"冀之北土,马之所出"。汉灵帝时,蔡邕疏称,"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注:《后汉书》卷74下《袁绍·刘表传赞》注引;又卷60下《蔡邕传》注引。)说明河北北部确以产马驰名。   两汉之际,《后汉书》卷18《吴汉传》记南阳宛人吴汉"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他对渔阳太守彭宠说:"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与此同时,耿yǎn@④对刘秀说:"发此两郡(渔阳、上谷)控弦万骑,"可轻易击败割据邯郸的王郎。凡此皆可概见冀北产马众多。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正月,;初置@⑤骥厩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榷,马一匹至二百万"。朝廷征调全国各地马匹,自是优先从产地挑选,豪右们藉此垄断价格牟利,概无例外包括河北产马区在内。   马以外,河北还盛产其他牲畜。涿郡高阳人王尊少孤,叔伯使他"牧羊泽中"。(注:《汉书》卷76。)公孙弘年青时,"家贫,牧豕海上(渤海郡)"。(注:《汉书》卷58。)钜鹿人路温舒,也曾牧羊泽中。(注:《汉书》卷51。)就是河北各地畜牧盛行的几例。 毕业论文   幽州的种植业,《禹贡》说它产稻,史文未见实例。《后汉书》卷31记建武中,张堪为渔阳太守,"于狐奴(北京顺义)开稻田八千余顷,助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极为清楚地揭示东汉初在北京地区种稻成功,而又种麦植桑,双双取得了丰硕成果。   渔阳在西汉置有盐铁官,两汉之际,渔阳太守彭宠利用盐铁贸易,收购粮食,屯积珠宝,进而积兵反汉。幽州牧朱浮上疏云:"今秋稼已熟,复为渔阳所掠。"诏书答称:"今度此反虏,势无久全,……今军资未充,故须后麦耳。"秋稼与夏麦并举,秋稼当是指稻或粟。光武帝准备亲征彭宠,大司徒伏湛上疏说:"渔阳之地,逼接北狄,……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至,当已收之,……渔阳已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现今荒耗,岂足先图。"(注:《后汉书》卷12《彭宠传》;又卷33《朱浮传》;又卷26《伏湛传》。)幽州所产粮食颇难满足当地消费,直至汉末仍大体如此。同书卷73《刘虞传》记灵帝时,"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便可揣测当地生产水平不高。   建武五年(29年),接受匈奴资助的彭宠被汉军彻底击败了。渔阳太守敦jí@⑥严惩凶狠奸猾的渠帅,整顿兵马,匈奴不敢入塞扰乱,"民得安业,在职五年,户口增倍"。安定了,生产得到了发展,张堪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在渔阳发展稻、麦种植的。章帝时,李恂出使幽州,"慰抚北狄,所过皆图写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悉封奏上",大受朝廷嘉奖。(注:《后汉书》卷31《敦jí@⑥传》;又卷51《李恂传》。)由此看来,东汉在幽州置有屯田,藉以巩固边防,有助于推动当地生产发展。 毕业论文   汉灵帝以来,乌桓、鲜卑相继侵扰幽、冀、青、徐诸州。熹平六年(177年)秋,护乌桓校尉夏育疏称:"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其议未被采纳。不久,刘虞出任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劝督农植(桑),开上谷(河北怀来)胡市之利,通渔阳(北京密云)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注:《后汉书》卷73《刘虞传》;又卷90《乌桓鲜卑传》,《通鉴》卷59初平元年(190年)四月,"农植"作"农桑"。)看来,幽州农业生产在汉末曾短暂颇有成就,容纳来自山东的新增流民百余万,而粮价低廉,应是粮食增多的体现。   在权力争夺中,公孙瓒擒杀刘虞,尽有幽州。不久,袁绍与刘虞余部协同作战,击败公孙瓒于鲍丘(潮河流经渔阳境),瓒退保易京(河北雄县),"开置屯田,稍得自支",积谷达三百万斛。《太平御览》卷35《凶荒》引《英雄记》云:汉末,"幽州岁岁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灾,民人始知采稆,以桑椹为粮,谷一石,十万钱,公孙伯圭开置屯田,稍得自供给"。由此很可以看出,幽州大地生产很不稳定,粮食收入远非丰富。   涿郡(涿州市),汉初始置,两汉地志均未记当地产铁设置铁官事。《汉书·五行志》记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涿郡铁官铸铁时出了事故,显示涿郡冶铁业颇有一定基础。《后汉书》卷4;记永元十五年(102年)七月,"复置涿郡故安铁官"。是知东汉仍在涿郡继续冶铸。生产铁农具必是铁冶的重要任务之一。 毕业论文   涿郡太守严延年在汉宣帝时,果断地诛杀了当地大姓东西高氏,清除了社会毒瘤,郡内由是相对安宁,有利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汉和帝时,中山王刘焉亡故,征发涿郡与巨鹿、常山等地的黄杨杂木为冢墓,从侧面反映所在尚是杂树交错,垦植有限。《汉书·地理志》称,"上谷(怀来)至辽东(辽阳),地广民稀,数被胡寇"。它正是幽州的境域。   渤海郡位居渤海之滨,两汉时分隶幽州冀州,其南半部是先秦时齐国旧地,为地势低平的贫困区,汉民不时进行武装反叛。《汉书》卷89记宣帝时,龚遂为郡守,严格区分"盗贼"界限。下令属县不要盲目拘捕反叛者,"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自此郡内迅速安定。他还注意到当地风俗好奢侈,不重视农作,乃率自俭朴,劝民重视农桑,规定每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块地韭菜,每家养母猪二只,鸡五只,鼓励民户卖剑买牛,从事农作,"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遂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很好地结合,增进了郡内社会安定与生产发展。   《地理志》称幽州"有鱼、盐、枣、栗之饶"。它包含了水产与山林产品。《货殖传》说"燕秦千树栗",很看重林产乾果。种桑多,桑葚不少,用以救荒充饥,也丰富了人们的食品。 毕业论文   冀州地处幽州以南,颜师古说:"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注:《汉书》卷28上。)因地势低洼,水流横行,故须优先治理。通读两汉史册,很难见冀州诸郡有农作记录。从《王子侯表》、《功臣表》中,不难发现幽、冀二州不少郡县常被赐封给王室与功臣,例如汉初右丞相郦商食邑涿郡五千户。汉光武帝子刘辅封中山王,食常山郡,如此等等。《后汉书》卷29《郅寿传》云:"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宴客放纵,类不检节。"在环境不够好的前提下,诸王侯食邑制必不可能促使该地生产形势迅速好转。   幽、冀二州低洼平原区排水不畅,滨海地域尤为严重,且多盐渍土。司马迁说:"今天子(汉武帝)元光之中(前132年),;河决于瓠子(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塞之,辄复坏。……自河决瓠子二十余岁,岁因数不登。"(注:《史记》卷29《河渠书》。《汉书》卷29《沟洫志》。参《汉书》卷6《武帝纪》,;元光三年(前133年)条。)河决水泛,了不少地方几十年的种植业。;《盐铁论》卷10《申韩》记御史大夫言及河决之害,"zī@⑦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⑧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类似情况,《汉书·沟洫志》记成帝、哀帝时还曾数次发生,"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汉书》卷10记鸿嘉四年(前17年)正月诏,"农民失业,怨恨者众,……青、幽、冀部尤剧"。面对河水灾害,《沟洫志》记贾让在哀帝时提出了治河的上、中、上三策,主张将旱、涝、盐碱进行综合治理。他所提中策云:"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旱则开东方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注:《汉书》卷29。)所言虽系揣测,但有一定依据。以淡水冲洗卤土,很有利种植粮食作物。 毕业论文   《续汉书·五行志一》记永建四年(129年)和六年,;"冀州淫雨伤稼"。《后汉书》卷6记阳嘉元年(132年)二月,"冀部比年水潦,民食不赡"。汉代海河平原地区淫雨频频成灾,与排水不畅相关。西汉末,汴河决败六十余年,有人认为河水入汴,"幽、冀蒙利",而"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从而出现了"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明帝时重修汴渠,"河、汴分流,复其旧迹",且将"滨渠下田,赋与贫人"耕作,(注:《后汉书》卷5《明帝纪》水平十三年(70年)四月。;)农田水患暂得以缓解。   海河平原沿海地域地势更低,极易出现海水倒灌,严重妨碍农作。鸿嘉四年(前17年)"秋,渤海、清河河溢,被灾者振贷之"。永康元年(167年)八月,"渤海海溢,……家皆被害者,悉为收敛"。(注:《汉书》卷10《成帝纪》。《后汉书》卷7《桓帝纪》。;)低洼地排水困难。加以河水泛滥,海水倒灌,沿海诸地自难正常进行粮食生产。   那时,冀州等地生产条件较差,又有严重自然灾害,大批民众被迫流亡。武帝诏称,渤海等郡受灾,"民饿死于道路,二千石不预虑其难,使至于此"。地方当局对民困应负重大责任。安帝永初二年(108年)二月,派使往"冀、兖二州,禀贷流民"。延光二年(123年)六月,"遣侍御史分行青、冀二州,督录盗贼"。冀州巨鹿人张角等历经十余年努力,连结幽、冀、青、徐、兖、豫等八州苦难民众,掀起震惊全国的黄巾大起义。皇甫嵩蛮横镇压义军后,出任冀州牧,"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赡饥民。"(注:《汉书》卷6《武帝纪》;又卷74《魏相传》。《后汉书》卷5《安帝纪》;卷71《皇甫嵩传》。;)特别提及冀州租,很值得注意。随后,《朱@⑨传》记常山人张燕与中山、常山、赵郡、河内贫苦大众联合,众至百万,称为黑山军,"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河北大地先后涌现的黄巾与黑山军,充分反映所在大众生活困厄与生产方面的落后。 毕业论文   常山郡置于流初,位于太行山东侧较高地带,治今河北元氏县。汉同姓诸侯赵国据有其地。七国之乱时,镇守邯郸的赵王遂败亡,其地遂为汉朝廷所有。邯郸在汉代仍保有先秦以来的重要地位,(注:《汉书》卷28下《地理志》:"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其土广俗杂……。"《史记》卷129;《货殖传》:"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汉书》卷30《艺文志》:"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注引刘向《别录》云:邯郸人。)郡所辖蒲晋县、都乡县均置有铁官。章帝元和元年(84年),鲁丕任赵相,任职六年,迁东郡(河南濮阳南)太守。"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发展农田水利,自是促进生产发展。巨鹿郡(河北柏乡东北)民困增剧,纷纷逃荒。安帝时,樊准任太守,"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谷粟丰贱数十倍"。(注:《汉书》卷28上《地理志》;又卷《高帝纪》。《后汉书》卷25《鲁丕传》;又卷32《樊淮传》。)这些事例揭示海河平原西侧较高地域的农作,远比濒海低洼地域发达。   《地理志》记中山国为故国,地薄。纪、传等亦未见中山的农业状况。《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下册收有铁jué@①、斧、凿等生产工具,仍不见有铁犁。大概在西汉时,当地仍保持战国晚期遗风。中山以东的河间国,是故赵国地,西汉时为"国"或"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乐成(信都)、涿郡、渤海为河间国,以封河间王刘开,也未见有具体农作记载,在当时生产技术状况下,低洼易涝地很难开拓,不可能出现良好收成。 毕业论文   冀南、豫北及其相邻山西部分地是战国时魏国地,魏文侯任用李悝、西门豹等推行改革,社会面貌一新。司马迁说:"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注:《史记》卷74《荀卿传》;又卷129《货殖传》:"魏文侯时,李克尽地力。"又卷30《平淮书》:"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显示李克、李悝为同一人。)《汉书·食货志》录其农作规划,一家五口治田百亩,亩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乃是全家衣食和解决病困以及赋敛等开支的根本。官府严重关切岁收丰歉,善于运用价格杠杆实施平籴与出粜,取有余以补不足,使农户不至轻易贫困破产。他的谋划付诸实施,魏国由是富强。   《史记》卷44《魏世家》云:"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卷29《河渠书》记"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卷126;《滑稽列传》载邺令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良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食",由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注:《太平御览》卷75《地部·渠》引《邺城故事》曰:"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户口丰饶,今渠一名安泽陂是也。"《邺城故事》未知何时何人所作,《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列有《邺城故事》,亦未署作者姓名。)   然而,上述记事却出现了非议。《汉书》卷29《沟洫志》记史起对魏文侯曾孙襄王说:"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泽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谨查《沟洫志》文字乃是简单节录《吕氏春秋》卷16《先识览·乐成篇》,司马迁必然看过它,但未予重视,或者说是不相信。另一位和《汉书》作者班固同人王充撰《论衡》卷2《本性》云:"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可证西门豹引漳灌邺不能轻率否定。看来,史起后为邺今,亦有业绩。西晋左思《魏都赋》云:"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如此认识,似乎比较公允。《水经注》卷10《浊漳水》记:"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元和郡县志》卷16也都是将西门豹、史起并提。《册府元龟》卷678;《兴利》记五代时磁州水田,亦云:"西门豹、史起所理漳滏十二澄之遗迹。"如此叙述,都很正确。 毕业论文   水渠使用要常加检修,以利充分发挥效益。《后汉书》卷5;记元初二年(115年)正月,"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二月,诏令河内(河南武陟南)、赵国(河北邯郸)等地,"各修理旧渠,通利水运,以溉公私田畴"。由此可见,邺城、魏郡等地的农田水利工程自战国以至东汉,长期备受重视,因此,水田和旱地种植业都很兴旺。   生产好坏,牵涉着劳动者本身的生活,也与食邑收租者利益攸关。西汉著名酷史张汤孙张延寿历位九卿,《汉书》卷59云:"别邑在魏郡(河北磁县),租入岁千余万。"其后徙封平原(山东平原),"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清楚显示出同在海河平原的不同地域,生产水平是大有差异。魏郡有不少内外园田,官府通常以之出租,"分种收谷,岁数千斛",延平元年(106年),郡守黄香将园田分给百姓,;"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荒民获全"。农民自有了耕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灾年仍获得了一定收成。永康元年(167年)八月,魏郡嘉禾生,(注:《后汉书》卷80上《黄香传》;又卷7《桓帝纪》。;)它是农民精心培育的良好品种。   魏郡东南有东郡(河南濮阳南)是兖州属郡,西汉时,黄河数次在此决堤,成帝时,郡守王尊率众上堤抢险,大振士气,水不为患。宣帝时,郡守韩延寿"广谋议,纳谏争。……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目,……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他施政比较民主,收租赋相对合理,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前已提到东郡守鲁丕兴修水利,很有利促进农作兴旺发展。东郡南有@⑩水(濮渠水),流经今河南原阳、封丘一带,东注入大野泽。《淮南子》卷4;《坠形训》称:"@⑩水通和而宜麦。"可证汉代这一地域盛产小麦。 毕业论文   "三河"在汉代颇负盛名,《货殖传》云:"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土地小狭,民人众。"人多地狭的三河,是指"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后人对它虽有不同解说,(注:《汉书》卷27中之下《五行志》,师古注,三河为河东安邑,河内朝歌,河南洛阳。《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赞》李贤注,三河,河南、河北、河东也。又卷67《刘yòu@(11)传》,李贤注"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也"。)其差异在于河内河北。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因位于黄河以北,乃有河内河北的并称。《后汉书》卷67记魏朗为河内(河南武陟西南)郡守,刘yòu@(11)为河东(山西夏县)郡守,都说是"政称三河长",足知三河乃是经济发展开拓很早的地区。   河内郡是汉代畿郡、名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是黄河、卫河的冲积平原,隆虑山一带地形险峻。邓禹说:"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两汉之际混乱期间,"魏郡、河内独不逢兵,而城邑完,仓廪实"。河内太守寇xún@(12)"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注:《后汉书》卷16《寇恂传》;又卷17《冯异传》。)很可以概见河内所具有独特与经济地位。户口多,而仓廪实。建初七年(82年)九月,章帝亲临河内视察秋收,显示当地农作很出色。 毕业论文   汉武帝时,河内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自河内至长安"。(注:《史记》卷122。)由此可知,;河内是当时养殖大牲畜(马)的良好场地。东汉寇xún@(12)在河内养马二千疋,表明河内确是农牧兼宜地。   袁宏《后汉纪》卷20载,质帝本初元年(146年)九月,;朱穆奏云:"河内一郡尝调缣素、绮hú@(13)八万余匹,今乃十五万匹,……皆出于民。"它揭示了河内大地桑蚕业发达,有大量丝织品可供外调。   《汉书·地理志》记河内郡林虑县(林州市)有铁官。《后汉书》卷67载桓帝时,夏馥"自翦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匿姓名,为冶家佣,……积二、三年,人无知者"。此冶家很可能是私冶。河内有官私冶铸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生产用具自是必然的。   顺帝时,崔瑗为河内郡汲县令,《后汉书》卷52云:"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崔氏家传》记其事更具体,"开沟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赖其利,长老歌之曰:……穿渠广溉灌,决渠作甘雨"。(注:《太平御览》卷268《职官部·良令》;卷465《人事部·歌》引。)他用大量淡水冲洗卤土,改卤地为稻田。西汉贾让所提治河三策中所提出改良卤地的方案,东汉崔瑗在汲郡付之实施,使稻田获得新进展。

毕业论文   虽然如此,河内农作仍很不稳定。《汉书》卷50记西汉时,汲黯已提及河内贫人万余家为水旱所苦。《后汉书》卷8记灵帝时,;"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京畿地区的人间悲剧自是苦难加深的恶果。   元和三年(86年)二月,章帝发表告常山、魏郡、清河、巨鹿、平原、东平郡守、相书,谈到他经过魏郡、平原等地,出访常山,沿途所闻不少,"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农夫之劳"。(注:《后汉书》卷3《章帝纪》。;)上列六郡除东平(山东汶上县)地处黄淮平原外,另外五郡都在海河平原,诸郡存在不少可耕垦殖的肥田,说明这里尚处于地广民稀状态。   上述章帝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实施以后,经过近百年劳动者的辛勤耕耘,《通典》卷1引桓帝时崔实《政论》云:"今青、徐、兖、冀,;人稠地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垦发。"这里只就海河平原地区而方,冀州诸郡人多地狭,幽州是地广人稀,幽、冀地域的生产形势已与战国秦汉之际大有差异。冀州的种植业在东汉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汉末,董卓推举韩馥为冀州牧,其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其后,逢纪力主袁绍据有冀州,说是"今冀部强实"。颍川人荀谌对韩馥说:"冀州,天下之重资。"沮授等人明白说:"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注:《三国志》卷1《魏武帝纪》注引《英雄记》;又卷6《袁绍传》。《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冀州地位变得如此重要,就经济地位而言,是和它所在垦辟,种植业获得很大发展密切相关的。 毕业论文   总之,秦汉时期的海河平原地区克服了先秦时存在的列国纷立、各自为政的状态,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开垦了不少荒地,农业经济获得了稳定发展,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河北平原经济繁荣的良好基础。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