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将职场“杂家”进行到底_将徐静蕾破初进行到底

她是清纯靓丽、人淡如菊的邻家女孩,却喜欢别人叫她“老徐”;她本是活跃在荧幕舞台上的知名演员,却决定改行操刀做导演,还一举夺得国际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她写博客与大家共同分享看似神秘的明星生活,却在无意之中登上了全球知名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排行榜首,也成为第一个登上该搜索引擎榜首位置的中文博客;她看起来柔弱,却掌管着一个公司的大小事情。

她所从事的每个职业都近乎于完美,徐静蕾,一个热衷于尝试各种职业的“文化先锋”式的人物,一个敢于在新领域吃螃蟹的第一人。

她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令人感到如此意外,却又如此自然。

莽撞少年追逐梦想遭遇阴错阳差         人生有很多戏剧性的桥段,不经意间拼凑的偶然性结局也许会令你喜出望外,也许会令你怅然若失。

小时候不喜欢练字,最终还是被父亲逼着到少年宫书法班学习,从此便“出手不凡”,一举夺得书法比赛的第一名,也诞生了当下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书法计算机字库产品“静蕾简体”。

徐说:“人的发展和性格是有绝对关系的,从小学的东西并不多,但是每件事父母都会要求认真做到最好。

所以导致我现在无论做些什么,都想做到自己满意才行。

”   对各个领域充满好奇心的徐静蕾爱上了绘画,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京城学画,立志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最终却被拒之门外。

沉浸在落榜的悲伤中,她在中戏门口徘徊,一个导演竟把她误认为表演系的学生,这使她动了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念头。

在考场上,略显青涩、外形瘦弱的徐静蕾对表演概念模模糊糊,对小品的了解也仅限于春晚,但是慧眼识才的老师看中了徐静蕾万里挑一的书卷气质,让她在竞争激烈的考场上脱颖而出。

徐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爸爸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

爸爸是一个严格的人,在我性格的培养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他绝对算得上眼里不容沙子的人。

电影学院的老师在我人生的转折点上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当时他们的   选择,就不可能有我现在的成就。

”      从新生代青春偶像到“风情万种的情人”      当电影学院金榜题名的兴奋与喜悦渐渐退去时,徐静蕾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可能是性格内向,也可能是没有自信,她总觉得身边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

开始时,她不愿意更不敢上台表演和排练,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上课能躲则躲。

经过几年的磨练,大三的时候,徐静蕾已经开始拍一些广告和话剧,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担忧。

徐说:“我参与拍摄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时,面对赵宝刚导演心中忐忑不安,因为这是第一次和名导合作,而且总觉得他像爸爸一样的严厉。

第一次正式拍戏时,居然在镜头前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很会跟演员沟通的导演,在片场时间长了,演戏就自然了。

”   谈及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老徐坦言:“我其实是一个没有长远规划的人,因为我了解即使做了长远的规划,也不及变化来得快。

”大学毕业后的徐静蕾很快得到了导演张扬的邀请参演电影《爱情麻辣烫》,作为演艺新星,她在镜头前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

出道几年的时间,她就主演了十几部影视剧。

在堪称校园偶像剧鼻祖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中,徐静蕾所饰演的文慧,甜美的微笑中透出一丝俏皮,爱幻想,还有一点小倔强,一举让她成为当时众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

此后,徐静蕾的演艺之路一帆风顺,实现了从偶像明星到实力派演员的转变,和赵薇、章子怡、周迅一起被誉为“四小花旦”。

细数徐静蕾在表演艺术道路上的众多角色,可用八个字概括她的银屏之旅:青涩、突破、成熟、老练。

她总结说:“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演员,都要对自身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找到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并将其发扬光大。

”   正因为她对电影的热爱和想要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尝试了不同的角色后,徐静蕾决定自己导演

徐说:“在转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原来如此纠结,可以为一点小的细节也拧巴半天。

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是预想不到的,但就是因为遇到过许多困难,才为顺利完成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初执“导筒”震惊四座,新作瞄准“杜拉拉”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电影处女作,也是她最难忘的一次拍摄,她也是从这部戏开始慢慢学会导演的门道。

而她另一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流畅的叙事风格和游刃有余的表演一举夺得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贝壳奖。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中,徐静蕾大胆尝试了实验电影,导演演员两个人滔滔不绝的对话充斥在场景中,她自然、随意而且接近生活本色的表演让观众了解了一个另类老徐

“我拍摄的这三部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讲述人成长的故事。

在我的潜意识中,成长题材的剧本很吸引我,所以这几部戏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影子。

在担当导演角色中我越来越娴熟,也越来越懂得怎样去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

导演来说,最看重的不只是剧本本身,自己的想法更重要。

导演之所以有好坏之分,就是因为每个导演看片子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成就了不少好片子。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波逐流。

”   今年,职场热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走进了徐静蕾的视线。

而之所以选择拍摄《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表示:“一是觉得目前的电影市场还鲜有这类职场题材的作品,如果拍出来应该会深入人心;其次,在当下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职场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能给人们一些希望和安慰。

拉拉一个个性鲜明、具有当今职场代表性的人物,她所经历的职场问题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所以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

”      《开啦》问世,赢得读屏时代满堂彩      进入2006年,徐静蕾的名字不断见诸各种网站、媒体的头条,这次让她成为焦点的身份是博客

从2005年10月25日开始,徐静蕾以“老徐”命名开始写第一篇博客起,短短4个月的时间,她的个人博客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大关,并最终荣登全球著名搜索引擎Technorati榜首。

徐静蕾博客也带动了其他明星的“写博热”。

但在众多明星博客中,老徐博客不仅在点击率上遥遥领先,而且她的文笔也令人赞叹。

虽身兼数职,但徐静蕾却能走入忙中有序的境界。

她说:“在闲暇之余,我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充电。

与其称之为充电,不如说是娱乐大脑。

”正因为老徐平时博览群书,从文字到照片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制的“徐式风格”。

打理自己博客她亲力亲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感悟,文字亲切、自然,也不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索,引来众多粉丝和网友“抢沙发”“坐板凳”的鼎力支持,造就了她不经意写博的神话。

正像徐静蕾自己所说的那样:“不经意的事情往往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老徐博客就是她莫名其妙地完成的一个完美的作品。

徐静蕾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灵性的女子,在博客领域声名鹊起的她,又借机经营起了电子杂志。

由她担任主编的《开啦》自创刊号上线以来,下载量和阅读量轻松过亿,屡创点击率新高,不俗成绩再度彰显出徐静蕾的网络人气。

作为一本综合性高端生活时尚电子杂志,《开啦》涉及影视、新闻时事、音乐、文学、旅游等内容,还邀请王朔、韩寒等各领域、各年龄段的知名写手加盟开设专栏以提高杂志品质。

除了自己担任主编的身份和职责外,《开啦》绝不是仅仅围绕徐静蕾个人资讯展开的影迷刊物。

在粉丝狂热、明星崇拜的时代,徐静蕾的杂志不张扬个人崇拜,却宣扬文化上的独立、多元与个性,在每期的话题选择上颇具敏锐性,在专题策划上也彰显出其应有的深度及广度,诸多新锐作者的思维方式和不俗文笔更为杂志增色不少,这也足以体现出她与众不同、勇于创新的主编魅力。

徐说:“早在《开啦》创刊之初,就希望电子杂志的阅读量能与博客点击率看齐。

”而如今的数据结果,已成功超越此前每期下载量一百万的预期。

进军IT界,CEO坐镇“鲜花盛开”      不满足现状的徐静蕾,永远在盘算着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加点“佐料”调剂一下。

于是,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她筹建起属于自己的公司“鲜花盛开”,这让她的职场之路再次升级。

2006年7月13日,徐静蕾博客上正式宣布,自己经营的新网站――“鲜花村”开始运行。

虽然鲜花村域名注册的时间在2006年5月,可上线不到半个月,在全球Alexa的排名已达到5853名,这再次印证了徐静蕾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

转战IT业,徐静蕾有不少让其他网络创业者艳羡不已的优势:名人效应的煽动性、巨大的浏览量与下载量以及博客的前期推广。

而让众多网站创办者看来头疼的融资,在CEO徐静蕾眼里更是变得小菜一碟了。

老徐职场课堂:张扬个性,心态平衡      如今,徐静蕾自己的多重身份之间穿梭自如,问及她最喜欢自己的哪个角色,老徐式的回答是:“我觉得只要是我自己亲力亲为的角色都很有意义,也充满了无限挑战。

”至于如何应对多重身份,老徐说:“演员导演、老师、博主、杂志主编兼CEO,这些角色在每个时期都各有侧重,我不是超人,当然不可能每件事都能同时兼顾好。

未来的事还是交给未来来决定吧。

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成功总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要不惧怕失败,而且要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至少在意识里,是相信自己可以把任何事情做好的,即使是做不到理想状态,心态也一定要保持平稳。

”   对于金融危机下的职场,正在忙于《杜拉拉升职记》的老徐建议:“与其打破头盲目去找工作,不如把更多时间放在做好自身的准备上,蓄势待发我觉得更重要。

”随性的老徐表示:“我对将来的计划也没有做太多的打算,等待合适的时机,如果有好的项目我都会尝试。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未来的事情还是交给未来决定吧”。

(特别感谢徐静蕾经纪人朱珠女士提供的大力支持。

)      人物档案   徐静蕾,1974年4月16日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演员导演、文化先锋人物。

电影代表作:《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爱情麻辣烫》《伤城》《投名状》等;   电视剧代表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将爱情进行到底》《情书》等;   执导并主演电影《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   出版作品:《兰卡徐静蕾》《老徐博客》等。

其演技和导演功力先后得到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等多项殊荣的肯定。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