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将32例胸腺瘤根据WHO(2004)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结合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分类:胸腺瘤A型3例,AB型12例,B1型2例,B2型6例,B3型9例;Masaoka分期:Ⅰ期12例,Ⅱ期9例,Ⅲ期5例,Ⅳ期6例。27例获12~95个月随访,Masaoka分期Ⅲ、Ⅳ期者生存率较Ⅰ、Ⅱ期降低(P均0.05),且5年生存率低于3年(P0.05)。结论 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可以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Masaoka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胸腺瘤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

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或显示向胸腺上皮分化的肿瘤,不管非肿瘤性的淋巴细胞是否存在。胸腺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肿瘤,其发生占所有成人肿瘤的1%,每年发病率1/100万~5/100万[1]。笔者参照WHO(2004)胸腺瘤新分类标准,对32例胸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随访资料总结胸腺瘤临床病理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柳州市工人医院1996年1月~2006年8月外科手术切除胸腺瘤的3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78岁。患者多以胸痛、胸闷、气促为首发症状,体检发现者3例。伴发重症肌无力(MG)9例,其中B3型3例,AB型3例,B2型2例,B1型1例。其中30例患者有X线及CT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表现为纵隔肿块呈片状密度增高影,有钙化者5例,囊性变者9例。肿瘤直径3.8~14cm,平均7.7cm,位于前纵隔者27例,其余肿瘤位于后纵隔、气管前、腔静脉后等。

1.2 方法。

腺瘤切除标本用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检查。按WHO(2004)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进行Masaoka临床分期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32例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直径2~12.8cm,肿瘤切面呈灰白、灰黄色,质地较软,有出血、坏死者9例,囊腔形成者8例,肉眼侵犯包膜5例,钙化4例。镜下按WHO(2004)新分类标准将本组病例分类,其中A型3例,B1型2例,B2型6例,B3型9例,AB型12例。A型镜下由梭型细胞组成,淋巴细胞少,细胞温和,特异性小,无明显结节形成,瘤细胞多成片状排列,缺乏特征性结构。B1型镜下似正常胸腺结构,有大量淋巴细胞,上皮细胞相对较少,形态如正常胸腺上皮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泡状核,核仁清楚,肿瘤呈结节状分布,部分出现胸腺髓质分化,可见胸腺小体,血管周间隙可见。B2型镜下与B1型一样具有丰富的淋巴细胞,但上皮细胞较B1型多,且细胞呈圆形、多角型,细胞较大。肿瘤细胞形成疏松的网状结构。髓质分化少见或缺如。B3型镜下淋巴细胞少,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较B2型细胞小,核仁不明显。AB型镜下由典型A型胸腺瘤成分与富于淋巴细胞的B型胸腺瘤成分混合组成。

2.2 分期随访

本组病例Masaoka分期Ⅰ期12例(37.50%),Ⅱ期9例(28.13%),Ⅲ期5例(15.63%),Ⅳ期6例(18.75%)。27例患者随访随访时间12~95个月,Masaoka分期Ⅰ、Ⅱ期3年生存率为100%(17/17),5年生存率为88.24%(15/17),中位生存时间89个月;Ⅲ期3年生存率为80.00%(4/5),5年生存率为40.00%(2/5),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Ⅳ期3年生存率为60.00%(3/5),5年生存率为20.00%(1/5),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患者生存率临床分期有关,Masaoka分期Ⅲ和Ⅳ期3年、5年生存率较Ⅰ和Ⅱ期降低(P分别为0.041、0.0036,均0.05),且27例患者5年生存率较3年生存率下降(χ2=3.86,P0.05)。

3 讨论。

腺瘤主要好发于成人,儿童罕见,临床中碰到的儿童胸腺瘤其实是淋巴瘤。发病率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本组肿瘤以AB、 B3型多见,A、B1型少见。胸腺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本组患者多以胸痛、气促、胸闷为首发症状,少数无症状者,因体检发现纵隔肿块获诊断。胸腺瘤与MG关系密切,在MG患者中,10%表现为胸腺瘤,而30%~45%胸腺瘤患者有MG表现[2]。本组病例伴发MG的患者有9例(28.13%),多数为B型胸腺瘤(77.78%)。目前多数学者研究认为[3,4]有无MG对预后无影响。胸腺瘤还可合并许多免疫系统性疾病,包括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红细胞发育不全[5],以及心肌炎、皮肌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等[6]。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