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改革成效评析

摘要: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初步实现了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由行政制衡向机制制衡的转变。

十多年来,分税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但分税制改革也遗留了中央地方事权财政支出划分不明确、中央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匹配、中央地方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

为此,迫切需要从规则约束和权力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两方面深化分税制改革

关键词:分税制事权;财权;转移支付      一、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将现行的财政包干制改为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自1994年起,改财政包干制为分税制,在 科学 界定财政收支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

分税制改革旨在强化税收征管,堵塞财政收入漏洞,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具体内容包括:按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地方的收入;按基数确定中央地方返还数额;原体制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处理。

作文 /zuowen/      二、分税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否定,使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公开的利益关系,制度化的获取利益规则”。

具体而言,分税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中央财政主导地位的确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额比重的提高。

分税制改革通过保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及其增长中的优势地位,使中央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3年的22.0%升至1994年的55.7%,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则相应地由1993年的78.0%降至1994年的44.3%。

二是确立国家税务系统的主导地位。

分税制改革前,中央政府直接组织的税收比重较小。

大部分税收由直属地方政府的税务部门征收,再按承包数上解中央,形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省级及省级以下税务机构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实行垂直领导,并协同省级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

税收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

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再将共享税中属于地方的部分和税收总额增长的分成部分返还地方

税收返还过程中,国家税务局征收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实施税收返还的资金来源。

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以往先由地方征收再上解中央中央财政支出依靠地方上解的局面,形成了先由中央征收返还地方、国家税务系统在全国税收征收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随着对税收征管的有效控制及获得更多的收入用于中央地方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在使用税收和支出政策实现稳定与地区间均衡 发展 的目标上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二)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   尽管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而言,本级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该级政府实际可支配的收入,但分税制改革加强了各级政府组织的收入与实际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系。

地方政府而言,在上交数额和返还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越多,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多。

这样,地方政府摆脱了“鞭打快牛”的顾虑,避免了财政包干体制下因不满分成比例而产生的消极征收现象。

中央政府而言,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税收返还外,中央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越多,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多。

同时,分税制还通过税种划分稳定了中央地方各自的收入来源,从制度上促进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统一了全国的财政分配关系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分配关系从来就不是单一形式,尤其是1988年以来,六种财政分配关系并存,收支基数和分配比例形式多样,既不规范也不公平。

分税制改革通过清晰的税种划分,统一了中央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使各地能在同一制度下进行规范公平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税收征收过程中扭曲的激励因素,并简化了财政分配程序,使财政分配制度趋向透明化。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四)限制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财政动因   实行分税制后,取消了地方政府与 企业 签订税收合同的做法,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将按税种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范围,使企业税收负担不因是否有承包合同而不同,不因有什么样的承包合同而不同,也不因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而有所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政联系,限制了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封锁、地方保护的财政动因。

转贴于。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