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芜》诗义探微】 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

关键词:《上山蘼芜古诗 香草美人 托寓   摘 要:汉魏古诗具有与两汉乐府诗歌不同的艺术特点。

古诗上山蘼芜》常被解读为“弃妇诗”,然而从楚骚“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手法看,此诗其实是一首有着言外之意的政治托寓之作,它既体现了古代文人诗歌突出的政治性品格,也反映了楚骚传统表现手法对后代创作的深广影响。

汉魏诗歌分为两类,乐府诗与古诗

两汉乐府诗歌因起自民间,所谓“赵、代之讴,秦、楚之风”,其主要功用在于“观风俗,知薄厚”①,侧重于社会生活之反映,解读此类诗歌,多本“意在诗中”之旨,直接解读诗意即可。

古诗解读则不然。

古诗不但重在诗人内在情怀之抒发,更主要的是古诗中所透露出的、文人特有的政治意识,颇需要于言外求之。

古诗十九首》能够判断为文人之作的原因,亦正在于此。

所以钟嵘《诗品》评诠“汉魏古诗”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盖也与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文人气息有关。

其中的一个“远”字,即言外之意,才是最主要的。

然而关于古诗上山蘼芜》之诗义,今天的解读者却往往仅止于“直接的解读”,而于其中的言外之意及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表现手法较为忽略,故而有对《上山蘼芜》之寓意,重新加以抉发之必要。

一、作为“古诗”的文人创作特质      上山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上山蘼芜》)      对于这首古诗解读,今人将之视为“弃妇诗”。

当然,从诗之句意而言,“故夫”、“新人”之类,确是弃妇路逢前夫的情节。

然而这并非一种准确的解读

此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中,徐陵将《上山蘼芜》作为开卷“古诗八首”中的第一首,而没有将它列于下面“古乐府诗六首”之中,其实已经反映出编者对《上山蘼芜》颇具文人诗特质的评判。

从《上山蘼芜》的艺术形制看,诗中有人物对话,并以对话带出情事,确有汉代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一中即有:“古乐府诗曰:‘上山蘼芜,下山逢故夫……。

’”(《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卷八百八十三中又称之为“古诗”)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一也云:“《上山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神妙,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乐府体。

”②细揣胡氏所论,他还是将此诗作为古诗看待的,只是在形制上指出其颇具古乐府诗歌特点而与“古诗”稍有“不同”而已。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未收此诗,可见他也是认同徐陵将之编入“古诗”的。

明人所编的几部“古诗”集,如李攀龙《古今诗删》,冯惟讷《古诗纪》,陆时雍《古诗镜》,曹学 《石仓历代诗选》等,均将此诗作为古诗收入。

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说得更加明白:“《十九首》与《上山蘼芜》等篇皆古诗也,昭明删录而为十九首耳。

”③   将一首诗确定为“古乐府”或“古诗”,这对于此诗内容的解读是颇有讲究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作为文人创作的古诗,它所特有的政治意识或政治性倾向。

一般而言,由于乐府诗歌来自民间的特定“身份”,其表达的情事往往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真切自然的写实性表达手法足以使之成为“知得失,自考正”的时鉴。

所以对乐府诗歌解读,就往往只是按照描述的内容本身进行理解,而不去追索诗人在其中是否还别有怀抱,有所寄托的问题。

关于汉魏古诗解读,譬如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在连作家为何人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后人就能判定它们是文人之作呢?原因就是诗中表露的政治性内容和政治性倾向,往往在民歌中是没有的。

与朝廷、与政治的不解之缘,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突出特点。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云:“《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则无不尽。

后人不知,但谓《十九首》以自然为贵,乃其经营惨淡,则莫之能寻之矣。

”④这是说《古诗十九首》并非仅仅是自然真切地抒写现实,而是还包蕴“惨淡经营”的言外之意,后人解读时需要寻味探索方可获得。

这是古人解读古诗”极有代表性的一种态度。

此论亦可移植于对今人解读上山蘼芜》的批评。

徐陵《玉台新咏》称“古诗妙不可言”,胡应麟评《上山蘼芜》“特为神妙”,是因为他们都注意到了此诗言外之意的方面。

二、有别于“弃妇诗”的艺术表现      《上山蘼芜》所写内容简洁单纯,明白易懂。

全诗不长,写一个妇女上山蘼芜,于下山时不意与前夫相遇,于是郑重跪问前夫与新妇之情况。

而前夫不论其他,专门比较旧妇、新人的女工才能,以明新人不如旧妇之意。

细绎此诗,《上山蘼芜》与《诗经》《汉乐府》中的“弃妇诗”在艺术表现上颇不相同。

首先,诗之第一句“上山蘼芜”,特别说明女子所采者是香草“蘼芜”,而非其他草木。

蘼芜”本是《楚辞》中借以寓意的香草。

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开篇即是:“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五臣注云:“四句皆喻怀忠洁也。

”⑤晋郭璞《蘼芜赞》有云:“蘼芜香草,乱之蛇床。

不损其贵,自别以芳。

佞人似智,巧言如簧。

”⑥亦将香草“蘼芜”与形貌相似的蔓生植物“蛇床”进行区别,作为政治性的托寓形象来表现。

自《楚辞》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寓托政治情怀以来,“香草美人”已然积淀为一个个约定俗成的诗歌意象,活跃在历代的诗歌艺术中。

诗歌内容只要出现这样的艺术形象,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与此诗是否别有怀抱相联系,而诗人也会若明若隐、似有若无地利用这一传统表现手法,以扩大诗歌的意蕴。

上山蘼芜》中的“蘼芜”,就是一个会引起托寓性联想的艺术意象。

其次,第三句中的“长跪问故夫”中的“长跪”,极言妇人对“前夫”态度之庄重。

蔡邕《饮马长城窟》中写一个长期想念游子的妇女,突然接到丈夫来信,有“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的诗句,这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而一个被抛弃的妻子,何以会对前夫“长跪”相问,敬重如此?诗中未写,全部省略。

这种非生活化的艺术表现,也是暗示诗中另有用意的笔法。

叶嘉莹教授在《论温韦冯李四家词》一文中,曾论及判断一首作品是否有所寄托的三项标准,其中一项“就作品叙写之口吻及表现之精神”来判断,就有“非生活化的表达”一种,称此亦极易引发读者有所寄托的联想。

这个关于诗歌寄托性特征的总结,给人良多启发。

再次,《上山蘼芜》中也没有“弃妇诗”通常那种情怀的倾诉或抒发。

从表达上看,全篇是由叙述与议论成篇,尤以冷静理性的故人与新妇作比较为重点。

即便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叙事性长篇中,真实情怀的抒发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然而《上山蘼芜》的偏于理性的表达,则说明诗人运用了“意在笔先”的构思,通过“借事寓理”的笔法,旨在表达某种理念,并非单纯地“缘事而发”。

因而赋中映带比兴,以比兴寓理,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一个特点。

最后,诗之结尾“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可谓“卒章言志”,是全诗的结穴所在。

新人不如故”一句不但掷地有声,而且诗意的比喻性质至此也显露无遗,言外之意昭然可见。

“缣”是略带淡黄色泽的绢,“素”则是纯白的绢,质地比“缣”好。

新人织缣,一日织一匹,一匹只有四丈;故人织素,一日可织五丈,两人才具之高下不言而喻。

陆时雍《古诗镜》卷二云:“织缣、织素,此诗人托语。

”何谓“托语”?陆时雍说:   夫所谓“托”者,正之不足而旁行之;直之不能而曲致之。

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故其言直而不讦,曲而不 也。

⑦      这里,陆时雍是明确地指出了此诗之托寓手法,从而揭示出了此诗的言外之意

三、“新人不如故”的政治性托寓      “故不如新”或“新不如故”,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识,然而当它由一个人生的体验,转化为政治失意或其他意思的艺术托寓时,其特定的表现便有了超越生活实际的况味。

再试看以下几例:      宋玉:“怆恍 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王逸注:“中情怅惘,意不得也。

”洪兴祖补注云:“怆恍,失意貌。

”王逸又注云:“初会,志未合也。

数遭患祸,身困极也。

”(《楚辞•九辩》)⑧      东方朔:“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愈好。

”王逸注:“言旧故忠臣,日以疏远,谗谀新人,日近而见亲也。

”(《楚辞•七谏•怨思》)⑨      《七谏》中“新不如故”的政治性寓意,已经十分清晰。

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写武帝时的主爵都尉汲黯,虽位列九卿,然见资历晚于他的公孙弘、张汤等人均益显贵,位居其前,曾对武帝有所抱怨云:“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鲍照《代白头吟》诗有“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句,意谓人往往容易贵远贱近,喜新厌旧。

前句用《韩诗外传》田饶说鲁哀公之典,以鸡与凫鹄相比,说明人们往往轻视眼前的鸡,而远慕天上的凫鹄;后句即用《史记》中《汲黯传》之意,称朝廷用人亦如堆积柴薪,后来者压在先前者上面,所以新宠总是替代了旧爱。

这个比喻的指向仍然是政治性质的。

徐干:“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室思》)⑩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六释此章云:“此托言闺人之词也,自处于厚而望君不薄,情极深致。

”意思是说,此诗是借男女之情托群臣之道。

自己既对君王忠诚不二,也希望君王能对自己真心厚待,故而曲言致之。

曹植:“新人虽可爱,不若故人欢。

”(《浮萍篇》)      赵幼文释此诗亦曰:“此托喻于弃妇,虽望旧恩中还,然微示决绝之意,亦耻干媚以求亲,不欲委婉以自容,而自乐其乐,以尽余年。

”{11}这些“新”“故”之喻词,均有助于对《上山蘼芜》中诗意托寓性的理解。

钟嵘《诗品•上品•古诗》云:“‘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胡应麟《诗薮》则谓:“今读‘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等九篇,已列《十九首》者,词皆绝倒,非‘行行重行行’下外九首。

上山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神妙。

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乐府体。

‘四坐且莫喧’中四语极工,惟‘悲与亲友别’,‘兰若生朝阳’七篇,奇警略逊,疑锺氏所谓‘总杂’者,足睹昭明鉴裁。

”如此说来,古诗上山蘼芜》很可能就在钟嵘所见到的“四十五首古诗”之中,只是未被收入萧统编的《文选》而已。

据胡应麟、许学夷等人所论,似乎昭明太子萧统编《古诗十九首》不收《上山蘼芜》等古诗,只是昭明有所取舍,经过删汰仅取十九首而已。

然而钟嵘又称此四十五首古诗,“旧疑为建安时曹植、王粲所作”。

关于此说,今天虽不能遽定,然而《上山蘼芜》为建安时诗人学习乐府诗形制而作,以寄托心中之“块垒”却是较为明显的。

至于昭明不收的《上山蘼芜》,在徐陵《玉台新咏》中何以反而置为篇首?原因除了《玉台新咏》“古诗八首”中《上山蘼芜》等四首是前《古诗十九首》所未收者,还与编者徐陵所熟悉的江革也曾遭遇“新人不如故”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南史•江革传》云:      (江)革以正直自居,不与典签赵道智坐。

道智因还都启事,面陈革堕事好酒,以琅邪王昙聪代为行事。

南州士庶为之语曰:“故人不道智,新人佞散骑,莫知度不度,新人不如故。

”迁御史中丞,弹奏豪权,一无所避。

{12}      江革为人正直清严,因不愿与典签赵道智为伍,受到诬奏,官职因而为人所替。

当时士庶传为韵语中就有“新人不如故”句,足见这样的比喻在当时已为习常。

江革官历齐、梁两朝,简文帝萧纲作晋安王时,江革曾做过其长史,与萧纲,徐 、徐陵父子当均相熟。

那么当年辈稍晚于江革的徐陵编《玉台新咏》时,曾经有过的“新人不如故”的传语,不免引起徐陵对《上山蘼芜》诗意的特别关注。

由此亦可见,《上山蘼芜》是一首有着言外之意的政治托寓之作。

作者简介:陈平,江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2005年3月版,第1384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51页。

③[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56页。

④[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康熙四十年翁氏刻本,第二册,第37页。

⑤[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九歌章句第二》,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72页。

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1393页。

⑦转引自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集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166页。

⑧[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九辩章句第八》,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182页。

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七谏•怨思》,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248页。

⑩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2006年1月版,第377页。

{1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312页。

{12}[唐]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二十四史》竖排版,中华书局,1979年6月版,第1474页。

(责任编辑:古卫红)。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