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肺与大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从肺、大肠脏象学说,肺、大肠易发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未病”理念及健康保障服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治未病”理论在肺与大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关键词】 治未病;肺;大肠脏象学说。

祖国医学对肺、大肠脏腑的文献记载起源于《黄帝内经》。肺的部位在人体膈上、胸腔之中,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灵枢·九针》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1 肺、大肠脏象学说  1.1 肺脏象学说 (1)肺主气,司呼吸。气是维持生命运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肺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宣、降两种形式。宣,即宣发、升散;降,即肃降。通过宣发升散,排出体内浊气,且可发散外邪,输布津液,达于皮毛;通过肃降,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肺之宣降失常,则呼吸不畅,咳嗽气喘。(2)肺合皮毛。《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将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使皮肤滋润,毫毛光泽。若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若皮毛受寒,又每易出现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经症状。“肺合皮毛”在于强调肺与皮毛之间的密切关系。肺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故又称“娇脏”。(3)肺开窍于鼻。因肺司呼吸,而呼吸之气主要通过鼻孔与自然界相通,鼻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鼻为肺窍。若肺失宣降,则鼻塞呼吸不利,而肺部疾病也往往由口鼻吸入外邪所致。(4)肺主通调水道通,即疏通;即调节。肺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到疏通与调节作用。反之,肺失宣肃,则通调水道功能失司以致小便不利,甚则水肿。(5)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肺主气的结果,能辅助心脏(“君主之官”)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故名“相傅之官”。若肺气虚弱,则无力助心行血;肺气壅塞,亦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状。(6)肺在志为悲忧。过度悲忧可损伤肺气,出现呼吸气短等症,或致肺气闭塞不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1.2 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肺与脾。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旺盛与否,与人体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脾又能运化水湿,输布津液,散精于肺,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营养。脾气虚弱,常导致肺气的不足,称为“土不生金”。如脾不健运,可致水湿停留,聚湿生痰成饮,故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在五行属金,脾在五行属土,此时可用“培土生金”法。如时常服用山药、扁豆、薏仁、莲肉、茯苓、大枣等甘淡之品,药食同源,培土生金,未病先防,已病防变。(2)肺与肾。《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盈,吸入之气方能下纳于肾。若肾精不足,摄纳无权,或肺气久虚,穷必及肾,均可导致动则气喘,甚则呼吸困难。可服用人参、蛤蚧、胡桃肉、山药等,肺肾同治。(3)肺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肺主气,能促进心脏的行血功能故称“气为血之帅”。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才能维持肺脏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易出现胸闷、脉涩、舌质紫黯等瘀血症状。(4)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者相互协调。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多致气火上逆,而见咳逆上气,甚则咯血,即称之为“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连建伟: “治未病”理论在肺与大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3 大肠脏象学说 大肠为六腑之一,与肺由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大肠接受由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与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即将糟粕变化为粪便;“传导”,即通过大肠将粪便传递、引导而出,使之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则出现排便异常,而为泄泻、便秘等症。

1.4 大肠与肺的关系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肠传导肺气是否能正常肃降有关,肺气肃降,则府气通畅,大便顺畅。正如唐宗海《医经精义》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肠痹,多用杏仁、枇杷叶、苏子、瓜蒌仁、紫菀等入肺降气之品,此“腑病治脏、下病治上”之法,“但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泄,下窍自通矣”。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肺气不降而反逆上,可致胸闷、气喘、甚至呼吸困难等症。充分利用肺与大肠相关联的理论指导临床,确实可收“治未病”之功。

1.5 肺、大肠易发疾病 肺与大肠易发疾病,包括了诸多现代医学疾病。肺易发疾病,如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脓疡、肺结核、矽肺、肺癌等。因肺开窍于鼻,与皮毛相合,故某些鼻病、皮肤疾病亦与肺脏有关。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