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的新视界:交往实践的差异管理研究

摘要:差异交往实践或生活中的差异,一种管理新视界。这里的差异有三个基本含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差异的历史过程;主体或个体自身存在差异;主体主体(主体客体)或个体与个体存在差异差异既是管理的本质,也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种新视界,当然也是一种境界。一方面,管理必须存在差异或造成差异,这是绝对的,不管这种差异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差异越大越有效;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又是相对的,只要存在差异就会产生管理,而绝对大的差异,就难以形成直接的管理,也因此管理才形成不同的层级。

关键词:差异;差异管理;管理哲学;新视界

按照德里达的理解:哲学在其历史中曾经是作为对诗学开端的某种反思而被确立的,在它的特殊性中去思考它,哲学乃是力之曙光,即充满阳光的早晨。在笔者看来,这个最初的、或者开端的、阳光的早晨,就是差异,至少是与黑夜的差异,没有这种差异,群居的人类可能就不会存在

一、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

管理哲学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也是一种活动的过程。说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因为它必须科学,要寻找规律,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说是一种活动的过程,是因为管理的主要要素是差异的人,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主要的也是人,不仅最重要的资源潜存于人这个载体中,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差异的能动性和不确定性。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知道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在于差异的人的实践活动。在迄今为止的管理实践中,即使一般条件基本相同,我们也发现: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取得了较小的成功;有的失败的很惨,有的可能将功补过。所有这些,在本质上都归结于差异

管理是人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等一切人类活动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活动,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事的活动。只要人们参与交往,就会显示出差异:有的成为主体,有的成为客体主体就成为管理者,客体就成为被管理者;就是主体际,也存在差异,多元差异主体资格就是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什么层次上、水平上参与了交往实践活动,就会被赋予不同的主体层次。从差异新视界看:管理就是实践管理就是主体客体的互动过程,就是真、善、美的追求活动;管理就是生产力,当然,在管理主体客体互动的过程中,主体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因而具有规范、动力、方向的功能;越是落后的地方,或较低级的组织里,管理主体的作用就越大,而管理主体管理水平越高,管理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在发达的地方,或现代化的组织里,管理主体的作用就相对的小,通过自我管理的效果也就越好。因而,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造成差异,而教育、培训、提高被管理者的水平就是管理差异实践呈现。

就个体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灵活性等方面。今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差异,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工具的改进而消失得相当的快。所以,差异就是时间考验和历史淘汰的一种呈现,历史的通则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平者养,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也。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是预定的,而是由主体自身,由个体自由的活动实践决定的,即人是在实践活动中造就自己的本质,人是怎样活动的、实践的,人的本质就是怎样的。差异实践中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柏拉图说:如果已经知道答案,就没有必要寻找答案;如果不知道答案,那也找不到答案,除非我们拥有一种未知事物的知识暗示。或许差异就是暗示。帕斯卡尔也在其《思想录》中申述道:国王的权力是以理智并以人民的愚蠢为其基础的,尤其是以人民的愚蠢为其基础的;世界上最重大的事情竟以脆弱为其基础的,而这一基础却又确凿得令人惊异。因而在笔者看来,管理的本质就是差异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理论中的哲学问题的探讨,而不是对管理理论的哲学研究,管理哲学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管理科学,管理哲学研究管理理论产生的前提、基础、方法论等问题。研究差异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必须从事实,从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

二、差异是人的存在特性。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个人与个人的存在交往实践的有差异存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存在是一种交往存在,即交往实践,它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1]交往实践存在差异:无论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还是主客体交往主体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

人是类存在,人的特性是其社会属性。不仅一般人的关系不能隔离,即使像莫扎特这样能独立完成工作并能创造出优秀成绩的人也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严格意义上讲,今天不存在鲁滨孙。但人是异质的、多样的,即人的存在差异存在。芸芸众生,据科学家预测,到2011年底,人类将达到70亿,但科学证实,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都是具体的人、不同的人。人不仅长相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能力、个性有差异。但近代以来,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也即凡人都有各种需要,都有主观愿望、自由意志、情感诉求,理性的人就是要满足这些需要。然而,一方面,人不仅是类存在,而且是个人的具体的存在;另一方面,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势必发生双重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满足、解决、协调这些矛盾。正是由于差异,有的成为管理者(主体),有的成为被管理者(客体)。今天的社会是组织的社会,但在组织的社会里,不可能人人都是粘合剂:哪些人是社会的佼佼者,哪些人就能成为管理者,而谁是管理者中的佼佼者,谁就是最高管理者或引导者。也就是说,人在什么层次、什么意义上参与交往实践,就需要什么不同的主体差异,从而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层次不同的管理者。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