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广校教师构建和谐教学课堂的对策

摘要总结了农广校教师构建和谐教学课堂的对策,包括尊重学生、精通专业、有序组织、牢记宗旨、理论创新、音像结合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广校;教师;构建;和谐课堂;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26—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广校教育是多部门联合,旨在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的独特教育形式,通过28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五级办学网络,集农民、成人和职业教育于一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中等专业学校。农广校教育不同于高、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也不同于全日制高校的学历教育农广校学生身份复杂,文化基础不同,教育层次多样,追求效果强烈;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实验基地,或在果园车间,这就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1—2]。在知识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当今社会,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应用、创新能力,将人力资源培训转化为人力资本培养,是农广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农广校教师孜孜追求的教育效果[3—4]。 论文网   1打破传统、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是基础   一堂成功的教育培训课,不但要完成教育培训任务,还要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让学校完成教育任务、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让受训者领悟到教有所值,学有所得,用有所效。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师生关系上升到父子关系,养成了学生唯师是从、师云亦云的学风,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教育培训过程中,面对年龄不等、身份不同、学习目的各异的学生,授课时作为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才是上好教育培训课的基础。   2精通专业、广学博闻,解答自如是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涉农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农民交往并取得信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准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到应对自如,这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学习中精通专业知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各种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达到广学博闻,一专多能。同时,面对学生农民群众的思想变化,只有把握各种变化的脉搏,才能教书育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才能达到和谐课堂氛围。 论文代写   3组织有序、互动交流,教法合理是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农广校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课堂也不局限于室内,教师课堂组织有序、高明的教育培训方法、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培训时,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课堂掌控能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和引导者,在交流互动、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乐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培训效果。   4牢记宗旨、服务至上,富有爱心是根本   农广校教育是多部门联合的公益性、服务性教育培训组织机构。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富有爱心,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具备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博爱之心、清贫之念。农广校教育主要是面向“三农”,教育的主体是亿万农民群众。教师只有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价值取向;具有热爱“三农”的强烈事业心、吃苦耐劳的良好风尚和农广校的集体荣誉感;在教育培训中耐得清苦,受得寂寞,多予少取,以民为本,服务至上,奉献为荣,才能与学生农民群众建立和谐的关系。

论文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