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宏:做一个接地气的县委书记

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的西吉县,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所属的西海固地区,那个贫穷的代名词,苦瘠甲天下之地。

毕业论文网   干旱和艰苦曾是这一地区最常关联的词汇,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旅游界开始盛传着这样一句话:“西海固正在变成西藏,变成福建霞浦,变成元阳梯田,甚至变成岜沙,成为新一轮的影像开采地。

”   越来越多的人到那里去旅游,摄影,探寻丝绸之路。

关于西海固之中的“西”,西吉县也有了更多美妙的介绍,印在各大旅行公司的旅游地简介上。

了解民情,了解县情,了解乡情   看着这些变化,从2014年来到西吉县马志宏,终于有了一丝欣慰。

不过,他还有一个更宏远的期待,那就是有一天贫瘠不再成为西吉县的标签。

与其说是美好的期待,不如说是坚定的目标――对于西吉县县委书记马志宏来说。

2014年6月,年过半百的马志宏来到这个地势南低北高的干旱丘陵区,出任西吉县县委书记

他很快发现,这个宁夏第一人口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还没有从几个月前轰动全国的“1?05”清真寺踩踏事故的混乱与悲痛中脱离出来。

当地的干部职工人心浮动,各类矛盾复杂交织。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这个戴眼镜、文质彬彬的男人,看他如何对症下药。

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文质彬彬的外表背后,拥有的是雷厉风行。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马志宏就深入到当地干部及部分宗教界人士的家中看望慰问,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

随后,他组织对全县908个宗教场所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整改隐患546处,依法加强了对大型宗教活动和跨地区宗教活动的管理服务。

对于一个县委书记的挑战,永远都是接踵而至。

仅仅在马志宏上任的一周后,吉强镇高同农家乐故意伤害致死案中的受害者家属30余人到西吉县委、政府上访。

马志宏接访时,语气诚恳地把他们迎进办公室,从法律、赔偿程序、情理等方面做思想工作,并全程督办处理工作,直至问题依法解决。

作为从宁夏川区平原一个普通回族农家走出的农家子弟,马志宏了解这片土地了。

他心里非常清楚,在西吉县,稳定,是第一责任。

回族群众聚集地区,民族和谐工作是前提、是关键。

马志宏对《小康》记者说道。

凭借多年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经验,马志宏西吉回族群众交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

他知道,只有与村民成为知心朋友,他们才会跟着走。

“你首先要了解民情,了解县情,了解乡情,甚至了解这个地方民俗风情,这样才能制定一些发展思路,才能做一些正确决策,才能够和老百姓心心相通,老百姓有话才敢跟你讲,你做的一些事、说的一些话,才贴近老百姓。

”   找回族村民谈心,帮忙干家务,品尝回族家庭特色的食物……做贴心人,首先要走心。

而这个心,真真切切在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中。

村民们和他像多年朋友一样谈天说地,提出问题,诉苦。

马志宏生怕漏了哪一个老百姓意见,为了扩展群众诉求渠道,西吉县挂牌成立了信访督办局,设立了群众来访接待大厅,马志宏还将自己的手机号公布于众,24小时接受群众的来电来访。

他还专门组织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县县级干部联系场所及宗教人士联系点,已达到30多个。

此外,西吉县财政还奖励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月”、“念好两本经”等主题活动。

“马书记与别的干部不一样,他来了以后,两次到家里找我谈心,还帮着炸油香,见书记这样,俺不管以前有什么事,现在气都消了!” 一口西北方言的什字乡回族村民妥志宝赞不绝口。

一旁的马志宏听到这句话,眯着眼睛被逗笑了。

在基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多时候,肩上的担子让马志宏笑不出来。

他深深地明白,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两者都不可偏废。

“一来到西吉县,我就发现这个问题非常棘手。

” 现在,一提起贫穷两个字,马志宏还是会下意识地皱紧眉头。

西吉县地处西海固深处,生态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众多。

尽管宁夏多年来开展多层次扶贫攻坚工程,西吉县全县贫困人口已经由新世纪初的25.4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3.2万人,贫困面也已经由57.1%下降到30.45%,但截至2015年7月,全县仍有15.56万贫困人口,占全区和全市贫困人口的19.5%和43%。

2015年8月24日,西吉县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暨千名干部下乡精准帮扶动员会议。

马志宏再次强调,要把整村脱贫摘帽作为主攻方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重点,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作为核心,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作为突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主要内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坚强后盾,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扶贫攻坚这一块,马志宏深知国家没有路可退。

他,当然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

既然不适合生存,就搬迁到川区平原临水沿路的地方。

实施生态移民是拔掉穷根儿的首条出路。

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十二五”期间,西吉县共投资6.2亿元建成将台乡明台等21个县内生态移民安置区,搬迁移民2923户13561人,水、电、路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县内生态移民搬迁任务。

借鉴自己过去组织移民搬迁的经验,2014年上任后,马志宏利用半年时间,拿着地图跑遍了全县19个乡镇和最贫困的2164个村组;先后选派了286名干部组建141个扶贫工作队,一个村一个村地实施扶贫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马志宏发现,尽管西吉县已经是西北闻名的“马铃薯之乡”和“西芹大县”,但经过深入调研,种马铃薯和西芹的人只占全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2014年,西吉县委、县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富裕奔小康“提质扩面”工程。

所谓“扩面”,即实施“1232”养殖计划,力争2017年人均养殖1头牛、2只羊、3只鸡,人均畜禽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所谓“提质”,就是通过实施“土豆革命”建设种薯繁育基地。

“政府给每户补助一头牛、一台铡草机、一座青贮池,鼓励村民发展以肉牛为主的养殖业。

” 王民乡学杨村村支书王世荣介绍,现在,全村家家种草、户户建棚,着力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村,牛存栏502头,基础母牛存栏280头,有1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10户,养殖3至5头牛的有30户,产业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到多元化养殖业转型。

为推动全县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的优化升级,2015年,西吉县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全力打造10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种植产业带。

最明显的是,西吉县将台乡的马铃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市场吸收外销大户和种植大户为会员,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偿服务,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理念,成立将台旺源马铃薯营销中心,实行企业法人负责制和市场化经营和管理。

如今,这个市场最大老板的年收入已达到20万。

羊肉价格跌得厉害,该怎么办?想扩大产业规模,无奈信用社贷款门槛太高――马志宏经常在村子里调研,收到村民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村民总是会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出现在村中,而他走后,村子里总会出现一些变化。

比如,村口连通了村里和外界的道路,村里建成了危房定居点,村民开始搬进新户,农民免费获得羊只,修羊圈的费用全额补贴……   “和群众交谈,我能判断政策执行情况,发现民生新问题,进而理出解决办法。

马志宏说道,在基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一贯的工作方法。

接地气”才是最佳褒奖   “老百姓个人反映的一些问题,你听的是小事,但对老百姓家庭,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讲,可是事关一家生活的大事。

” 2015年11月1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优县委书记进清华”系列活动中,马志宏受清华大学邀请了登上了讲坛,用亲身经历和实践向清华学子讲述和分享了基层工作经验和真实心声。

那时候,马志宏已经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但毫无疑问,这让他感到压力更大了,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对他来说,减压的方式有,也只有一个:“把思路定好,把发展的步骤、发展的战略定好,把精准的措施、精准扶贫的事办好。

”   作为西吉县委书记,当下要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成熟,产业竞争力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增收空间不乐观。

马志宏时刻让自己保持清醒。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他甫一上任,就把这句话挂在办公室里。

“时常读读这句话,内心会受到警示,人无论身处何方,不管官做多大,一定要有敬畏心。

”   他给自己立规矩,进而带动全县干部作风转变。

为刹住送礼歪风,马志宏要求凡进他办公室的人,手里只能拿材料,拎其他东西的一律免进。

连自己儿子结婚大喜的日子,他也一桌酒席都不摆,只在家里吃了一顿普通的便饭。

他对儿子愧疚,对常年不能陪伴的母亲更是心怀愧意。

如果不是他的川区口音,大家几乎都忘记这是从宁夏川区平原走出来的马志宏

他的家,在三百多公里开外。

每当对家人的自责情绪涌上心头,马志宏就会来到西吉县的小村落里,看着遍布着红砖红瓦的新民宅和嬉戏跑闹着的孩童们。

袅袅升烟,一派祥和的景象会让他暂时忘却烦恼,也让他知道,这里,也是他的家。

“他们看你的眼神,笑脸,对你的那种呼唤,拉住你把自家种的瓜果送到你手里的那种温暖,这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说这句话时,有着花白头发,手里总是夹着西吉县地图和文件的马志宏无比动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