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时代领唱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如果给《聊城日报》的总编高文举画一幅漫画肖像,我想,一定要用粗黑的碳笔。

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长方形的面部轮廓,偏分的黑发,接下来只消画上两个大大的粗黑的正方形眼镜框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与高文举总编几次简短谋面之后对他的印象:沉稳、豪爽,还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敏锐。

仲秋的午后,风尘仆仆的我和为了赶回接受采访而同样风尘仆仆的高文举总编辑在他宽敞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谈话。

这时,他刚刚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一      高文举经常出差,不仅自己喜欢多出去走走看看,也督促报社人员有机会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聊城是经济基础较差,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读者和社会对报纸的要求并不高,但高文举认为越是这样越不能放松进取的心弦。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份报纸为了生存总是身不由己地被推着往前走,而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小环境中,就很容易在安逸中失去竞争的雄心和能力。

或许这就是报纸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这种忧患意识有时让高文举这个看上去非常憨厚的鲁西汉子变得十分精明。

按照聊城报社的实际发展状况,高文举制定了稳定日报、培养晚报、迅速发展“三产”的发展规划。

为了搞好“三产”,他到不少报社参观学习,别人去学习都是去取经,他却专门请人家谈失败的教训,琢磨人家的短处。

经过广泛的调查,他总结出,目前报业投资搞“三产”之所以成功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在投资前对市场分析不够,对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的能力判断有误,对报社在“三产”中的定位不准。

为了避免这些失误,他没有采取现在很多报社自己掏钱自己办企业的方法,而是与社会上有经营头脑和经验的人士联合起来,共同入股经营。

报社利用自己形象好、信用好的特点进行融资,绝不搞大资金投入。

现在,聊城报社控股的温泉酒店每年可以为报社提供100万元的利润,参股的金羊商贸股份有限公司颇具规模,参股的鲁西骨科医院正在试营业,前景可观,三产总资产值超过了一个亿。

二      “改革一定要有远见卓识,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如果一旦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想起改革的话,那么,这个单位,这个企业决不会长盛不衰。

”这是高文举报社改革创新充满锐气的理解。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聊城报社成为全省新闻改革的典型。

1989年,高文举便在聊城报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组织实施了以人事、分配、职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全面配套改革,将报社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开创了市地报改革的先河。

也是从1989年开始,报社招录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考制,到1997年,通过6次招考录用了研究生、本科生20余人,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采编队伍。

1997年,他组织实施的以完善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效益工资制和内部职称评聘制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引起山东省委和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并在全省新闻单位综合改革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1999年,他率先在全省报业推行了“活化考核”机制(即提取员工原个人档案工资中的40%作为统筹奖励基金进行再分配的奖优罚劣机制),被国内数十家地市新闻单位学习采纳。

对于改革高文举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理解:“改革就是削弱一把手的权力。

”在他看来,在一个成熟的规范的管理机制中,一把手的职责主要应该是制定好“游戏规则”,然后根据执行情况修订游戏规则,驱逐不按游戏规则办事的人,而不应事必躬亲,握权不放。

去年,《聊城晚报》创办,高文举报社抽调了六七名业务骨干,给他们配置了30多部电脑,便放手不管了。

用人权放开,发稿权放开,经费使用放开,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名誉主编”;报社搞“三产”,他只参与资源分配,从不插手经营,因为他觉得什么都管,又不是行家,事情肯定搞不好;现在,《聊城日报》实行版面主编负责制,权责明确,极大地压缩了采编环节,提高了采编人员的责任感。

难怪聊城日报的一些同志感叹:“高总的心胸真大。

”,“跟着他干绝对锻炼人。

”      三      不少报社老总都是记者出身,都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报道,但当了老总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往往使他们无暇顾及新闻创作。

高文举也有这样的遗憾,但他对此很豁然,既然报社实行主编负责制,搞好经营就是职责所在,分散业务精力也在所难免。

在22年的新闻工作中,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贯穿了他的新闻实践,他曾先后参与宣传策划推出了张海迪、孔繁森这两个在全国都有重大影响的典型。

后来没有时间写长篇通讯了,就写言论,即使在事务繁忙的时候,他也尽量抽出时间写点东西,像《依法制?》、《民无信不立》、《说发现》等都获得过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依法制?》还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写的不多,但求出点精品。

高文举这样评价自己的创作。

其实他坚持为自己的报纸写东西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一是报社不断有新人进来,作为老总,要用作品塑立形象;二是这是促使自己学习的好方法;第三,这也是一种新闻实践,自己写东西,是一个对思维整理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沉淀,有创作才有发言权。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从1988年通过竞争上岗担任《聊城日报》党组书记、总编辑,高文举已经陪伴《聊城日报》走过了16个年头。

16年来,他有过多次离开报社升迁的机会,可他始终不能割舍钟爱的新闻事业。

16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能长成健硕的少年,一棵破土的幼苗会长成参天的大树。

这16年,聊城报社资产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元发展到现今的6000多万元,报纸由发行不足8000份的周二小报发展为6万余份的对开8版大报;这16年,《聊城日报》深深地走进高文举的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家李贯通先生在为高文举的散文集《独步人语》所写的序言中,这样形容高文举:“宛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野鹤,十分‘华丽地’、十分‘铺张地’飞行着。

”愿鲁西平原上的这只“野鹤”能带领《聊城日报》飞向更华美的明天。

高文举,中共党员,法学硕士。

1988年起任聊城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报纸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聊城大学兼职教授。

曾获得全国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山东省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宣传工作者山东省优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编辑记者、山东省“泰山新闻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连续4年被聊城地委、行署记大功奖励。

2001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记二等功一次。

采写及编发的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山东省新闻奖山东省精品工程等40多件(次)。

聊城日报》因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市级文明单位、全省报业物业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4年,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