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期积极道德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59—01。

人才之德,是人的灵魂,决定着一个人知识才能的服务方向,良好道德教育,是人才成长的保证。俗话说,勤能补掘,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智力一般的孩子,由于有长大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有坚强的毅力,刻苦用功取得好成绩,我们也看到有些聪明的孩子,由于家庭娇惯,生活优越而胸无大志,贪图玩乐,害怕艰苦,不去好好学习,甚至有的孩子养成坏思想,坏行为,坏习惯,道德败坏,目无法纪,使道德教育出了次品,幼儿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道德情感还处于萌芽状态,那么积极的道德情感怎样起步,怎样开始?幼儿道德情感是在成人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下,在道德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从道德情感教育的起始性,看早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开始就要给幼儿大脑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这种起始教育,对人的品德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对一生产生终生影响,当孩子随着呀呀学语,开始懂得不少事情,而且试着用不同方式提出各种各样要求时,教师和家长就应明确区分孩子的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前者的满足,后者有拒绝,这样,使孩子习惯于使自己的行为受到某些准则约束,这是道德情感教育的第一课。

正确的东西先入为主,某一种道德行为先影响幼儿并被他们所接受,加上不断的强化,而在其头脑中渐渐固定下来,以后当某些不正确的影响向幼儿袭来时,它必然会产生一种排斥行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因素一旦在幼儿心灵中占主导地位,它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幼儿接受不良的影响。反之,如果错误的东西先入为主,那么它就必然会妨碍幼儿以后接受正确的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那么,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2.从幼儿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看早期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承诺会妨碍道德动机的形成,道德动机是激发幼儿道德行为的主观因素,正确的道德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国家、集体对他人有利。而承诺是投其所好,以物质或精神的承诺为目的,它同奖励恰恰相反。奖励是对良好行为的肯定,奖励手段有利于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承诺是在幼儿做出某些良好行为之前就对幼儿的愿望做出的承诺良好行为要求还没有做到,就被某种欲望所取代。例如,幼儿得到了到儿童公园坐碰碰车的愿望,孩子不再抱着父母的腿哭个不停,孩子一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玩够了碰碰车,她就不受承诺的约束。所以承诺使幼儿在做出某些行为时计较是否对自己有利,这样就妨碍了幼儿正确道德动机的形成。

家长或者是老师,向幼儿承诺时,一般是在束手无策时做出的。承诺是对还是错,也就不想了。这样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无形留下了隐患。盲目的承诺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更不利于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上存在的类似以上问题的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很多不良的道德行为,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如:心中没有他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诚实、怕困难、缺乏爱心等等。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如不及时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也会渐渐养成习惯,孩子长大就会出现大的道德行为偏差。将来培养幼儿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行为就十分困难。

抓早期道德教育十分迫切,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象个别家长所认为的幼儿教育幼儿园的事儿。幼儿早期德育教育,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持之以恒的开展。深化幼教改革,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德育教育必须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幼儿的品德素质是教育之根本。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良好行为、高尚的情操,是我们社会永恒的课题。良好道德必须从小开始抓起。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没有任何希望,"提高民族素质,振兴中华大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幼儿早期道德情感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良好环境与气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情境性是幼儿道德情感产生的特有条件,道德情感是对社会道德的体验,它的培养必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情感气氛,幼儿园和家庭都应创设一个充满着爱、信任、同情以及民主的人际交往的环境,环境中的良好情绪和气氛能使儿童乐于接受成人的建议,这样的教育过程会给幼儿带来愉快,并培养健康的积极的道德情感,而粗暴,威胁等情感气氛与痛苦的体验,只能使儿童产生消极的、不良的道德情感。如:一幼儿的妈妈看到一老奶奶上车后没有座位坐,就对自己的孩子讲:快给奶奶让座。孩子会乐意去做,这时该孩子并不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他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妈妈让她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父母不断地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表扬,孩子就慢慢地懂得了做好事是为了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其他小朋行为、语言。分清什么不好,什么是好。成人的情感幼儿道德情感形成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因为幼儿的直接作用很大,最易受教师、父母情绪的影响,引起道德情感体验的共鸣,成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很快成为孩子对这些人或现象能持的态度。教师、父母必须为幼儿创造道德情感良好环境和气氛。

3.2 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和丰富就是要动之以情、以情育性,以境激情。教师、父母幼儿常常用赞赏、颂扬、鼓励的语言,满意的微笑和欣赏的感情,讲述良好道德行为和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表现,使幼儿获得愉快自豪,向往等道德情感的体验,从而极大地教育幼儿更积极地行动。反之以不满意不高兴的批评口吻指出儿童不友爱,不守纪律等不良行为,使儿童有不安,不愉快,羞愧等情感体验,使幼儿知道是和非,行或止,在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生动的、感人的、具体道德情感的实例,如:《孔融让梨》、《宝莲灯》、《白雪公主》等等多听、多看这些形象实例,丰富幼儿道德情感内容,激发情感,对幼儿有大的感染作用,促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良好行为表现。

3.3 注意调节幼儿情感。在幼儿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要发扬幼儿积极的道德情感,防止和抑制,消除幼儿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消极的道德情感幼儿的品德培养,身心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幼儿园或家里要让幼儿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感受,自由抒发情感,发扬儿童积极情感,引导幼儿如何具体行动,教师、父母要做有心人去发现幼儿积极情感行为的闪光点,善于抓苗头,好的及时表扬,使之巩固,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到顺利的发展,不良的及时阻止、教育,消灭在萌芽时期。

3.4 行为教育道德情感道德认识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如果只单纯追求道德行为教育,忽视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教育相结合,即使幼儿有了良好行为表现,那也不能持久。同时,也不是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感,如:在游戏中,一男孩子无意用头碰撞了另一个女孩的脸,女孩哭了,男孩子马上表示对不起,然后自己去玩了,而被碰的女孩没因男孩子的道歉感到满足,依然委屈地向老师告状,小男孩发觉就跑过来,向老师解释说:"老师,我已经给她说对不起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男孩知道自己给别人带来的疼痛产生了难过和过意不去的道德感,就赶忙伸手揉揉小女孩被碰的脸,还说"下次我不碰你了,我给你揉一揉"男孩的道德情感使女孩得到了道德上的满足,也说,"没关系,我不痛了。"良好道德行为必须伴随良好道德情感,才能使良好行为巩固。

总之,幼儿早期积极道德情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从幼儿自身对自己或对别人行为所产生的体验以及受到教育者或父母幼儿行为和事物真、善、美、丑的种种情感、态度的感染,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使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