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企业激励耗散结构的构建

一、耗散结构理论与激励耗散结构      熵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它描述了系统能量的转化方向,即一个封闭系统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这个方向转化。

我们将熵的思想引入企业激励系统中,得到企业激励熵的概念。

所谓企业激励熵是指企业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呈现激励能量逐渐减弱,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这也就是激励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说明它的激励机制在构建之初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出现了激励熵的增加,导致激励效能的减弱,许多企业因此而破产倒闭。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系统并没有像克劳修斯所描述的那样正走向崩溃、死寂,而是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此,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耗散结构原理亦称耗散原理,即在一个开放系统中有效能量递增规律性(也称管理负熵原理)。

普里高津运用非平衡的观点,提出在开放系统中,由于负熵的流入可以补偿系统内熵的增加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引入企业激励管理中,我们得到了激励耗散结构的概念,所谓激励耗散结构,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激励组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的有序度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

企业激励耗散结构就是企业激励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

以人同时作为激励主题和激励客体的企业激励系统,其构成的激励耗散结构(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和其他生物有机体所构成的耗散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人可以有选择地从系统外获取系统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信息,从而使系统保持着一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这样的激励系统将使企业成为充满生机的蓬勃发展的组织;相反,如果企业激励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的封闭状态,那么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将不可避免地加速熵增,激励系统的低效将会导致这个企业的低效乃至在竞争中被淘汰。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使其激励系统形成激励耗散结构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二、企业激励耗散结构构建      (一)使企业激励系统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

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该状态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系统状态随着时间的改变发生着巨大甚至不可预测的变化。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因此,企业的物质、精神各种奖励必须围绕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设,奖励的发放不能是“见者有份、利益均沾、轮流坐庄”式的平均发放;有差别的不均衡,才能产生激励效果。

因此各种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激励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动力。

(二)使企业激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呈现非线性相关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因此,企业激励的目的是培育各具特色的激励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应该是异质的、互补的,以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功能。

如果激励系统内各子系统是同质的,会出现系统功能是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叠加的现象,因而,各子系统之间也呈现一种线性相关,系统就成为一种平衡状态,就无法构成激励耗散结构,就会出现激励效用递减的状况,同时也就无法避免激励熵的激增。

企业应允许有个性成员的存在,并积极引导形成不同个性之间的互补,以此形成激励功能的放大效应。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