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摘要:本文揭示了世界经济的近期走势,尤其是泛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世界贸易流向和产品构成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别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及其国民收入增长的。首先阐述了在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国际供需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贸易条件的近期变化。然后探讨了贸易条件变化对具有不同出口结构和不同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国家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再后分析了贸易条件收益和损失是如何在国民经济和外国投资者之间进行分享和分担的。最后分析了石油和采掘业租金的分享问题。

一、 引言。

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与贸易量及其产品构成的变化影响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能够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一般用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价格相对其进口价格的变动)和出口购买力(出口值/进口价格)来衡量。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制成品价格变动对这两个衡量标准的影响,从短期看取决于一国出口产品构成,从中期看取决于其进出口产品构成对不断变化的国际供需环境的适应性。显然,贸易条件变化一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对外贸易在该国GDP中的相对比重上升上升

在国际贸易理论(Benham,1940)中,贸易条件概念的重要性很早就已被认识到。最初,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的变动上。20世纪50年代初,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1950,1952)和汉斯·辛格(Hans Singer,1950)的研究引发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更为广泛的争论。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条件是趋于长期下降的,这一发现构成了被称之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 thesis)的基础。随后有关大量商品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理论(见Bleaney, 1993;Akiyama 和Larson,1994;世界银行,1996: 55;TDR 1993: 98.102;Ocampo和Parra, 2003;以及UNCTAD, 2003a: 13.19)。

今天,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高度依赖于初级产品出口,其贸易条件继续与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条件(UNCTAD, 2003a)密切相关。但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取得成功的后工业化国家(late industrializers)的商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比重的确在不断减小,而制成品比重却在不断增大。这些国家不仅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制成品供给国,还成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制成品供给国。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变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制成品出口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进口国,其重要性在逐渐增加,从这个程度上讲,这些国家需求的上升,已经成为近期国际贸易中大量初级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甚至引发这样的预期:商品价格贸易条件的长期下滑趋势将会被扭转。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世界经济的近期走势,尤其是泛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世界贸易流向和产品构成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别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及其国民收入增长的。本文首先阐述了在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国际供需方式的变化(即:在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不足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时候,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所引起的贸易条件的近期变化。然后探讨了贸易条件变化对具有不同出口结构和不同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国家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再后分析了收益和损失是如何在国民经济和外国投资者之间进行分享和分担的。最后提出了这种环境下的一个具体问题:石油和采掘业的租金的分享。

二、 再看贸易条件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有关贸易条件的争论中,大家所观察到的初级产品制成品价格比率的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下滑趋势)可归因于初级产品制成品的不同价格形成模式。由于这些差异,发展中国家食品和原材料生产效率的提高转化成了价格的下降而不是当地生产要素报酬的提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给工资形成了下滑压力。相反,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是工资和利润的上升(Singer,1950:311),因为这些国家的工会发展程度更高,而且通常采取溢价定价法。

制成品初级产品价格差异的扩大还可归因于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制成品的需求弹性,以及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原材料用量(Singer,1950:312)。这种趋势因工业化国家保护国内初级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基础设施,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成品,主要是资本品的进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试图利用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来促进初级产品出口,从而换取进口制成品所需的外汇,这种行为加大了商品价格承受的下滑压力(TRD 2002,第五章)。

这些观察结果的战略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来改变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事实上,在过去50多年里,一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制成品贸易越来越多的参与已经给这一问题增加了新的元素。因此,虽然对于许多出口收入仍然依赖于极其有限的初级产品出口发展中国家来讲,初级产品制成品价格比率问题依旧与其相关,但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不再被看作是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制成品进口国。

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价格对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价格的相对变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迄今为止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由于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特定类型制成品(即: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75年以来出现了下滑(TRD 2002:117—121)。中国和很多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些类型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因而对其价格形成了下滑压力。

例如,根据美国劳动部的数据,电子产品(包括计算机和电信设备)的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下滑,正如美国进出口价格所显示出来的那样(图1)。在这种总体下滑趋势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进口价格下降得比出口价格更猛,这暗示着发展中国家这类产品的出口价格比美国同类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降得更厉害。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尽管下滑的幅度小于电子产品)的有力证明。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的估计,1996/97年至2002年3月,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市场的服装出口价格下降了7%以上。这种趋势也得到了来自美国商务部数据的进一步证实,1995—2004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进口单价下降了10%以上(表1)。

造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价格疲软的主要原因基本上与那些被认为是引起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条件下滑的原因相同: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不同以及丰富而又无组织的低技术劳动力的存在。

这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价格的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比发达国家的工资更具有弹性。发展中国家同时出口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给价格形成了下滑压力,这个现象过去曾经是初级产品市场的典型特征。因此,低技术制成品价格形成与初级产品价格形成比与发达国家制成品价格形成更为相似。然而,还是有一个主要的差别: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价格的相对下滑通常伴随着出口量的大幅增长,而初级产品由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其出口价格的下降往往伴随着的是出口量增长的放缓(反之亦然)。

应用于一个国家的外贸,自20世纪50年代贸易条件争论开始以来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是“净易货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即出口单价指数与进口单价指数的比率(下文简称贸易条件)。显然,这一概念只看到了决定一国从贸易中获益(受损)的因素之一,而忽视了出口价格变化可能伴随着的出口量的变化。为了评估一国进口发展所必需的产品的能力,考察“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也被称之为出口购买力)更有意义。收入贸易条件被定义为出口值/进口单价。如果一国贸易条件的下降被国际需求上升或该国世界市场分额的增加所引起的出口量的上升所弥补,那么,该国的出口购买力就会上升,这表明该国能够在不影响其贸易收支的情况下增加实际进口。同样,即便是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出口行业的生产率上升得足够快,那么该国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仍然可以换取更多的进口产品。

一国贸易条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级产品在其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初级产品(包括燃料)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80—1983年的65%左右骤然降至1999—2003年的30%左右(表2)。这种大幅下降部分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尤其是燃料价格在20世纪80年代的下降。但是引起贸易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制成品出口价格的急剧上升。相反,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构成却没有多大变化。结果,目前出口结构已变得与进口结构更为相似;1999—2003年,制成品占到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总量的74%,以及商品出口总量的68%。

所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结构都在变化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拉丁美洲,制造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上升为主要的出口商品种类,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造品就已成为其最大出口商品种类的东南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在199—2003年达到了85%。相反,尽管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上升,但初级产品仍然是非洲(75%)和西亚(78%)地区出口的主要构成,其中仍然主要是燃料(分别为51%和72%)。此外,制成品比重上升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除东南亚之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占比重最大的仍然是初级产品(表3)。

拉丁美洲出口贸易结构中制成品比重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墨西哥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巴西制成品出口一定程度的增长。2003年,这两个国家创造了该地区制成品出口的75%以上。在墨西哥,2004年此类出口的55%都是由组装进口产品的加工业(maquila industries)创造的。少数以前曾专门生产食品和饮料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小国家,也已经成为制成品出口国,这主要归功于加工厂数量的增多。然而,大多数南美国家仍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主要出口食品;智利和秘鲁主要出口矿石和金属;波利利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主要出口燃料。

同样,在非洲和西亚,只有少数国家的制成品占总出口比重出现了上升。摩洛哥、突尼斯和南非的制成品出口迅速上升;在一些撒哈拉以南国家,如:莱索托、毛里求斯、塞内加尔和斯威士兰,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在贸易结构以燃料出口为主的西亚,土耳其的制成品出口占到了该地区制成品出口总量的84%以上。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初级产品占总出口比重下降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及其制成品出口仍然集中于自然资源密集型、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只有少数国家的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占总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它们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世界需求形势。当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初级产品的时候,其面临着的是缺乏弹性的需求。因为在世界总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出口量不会显著上升,所以出口价格就成为了实际出口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制成品价格和收入弹性更大,情形就不同了,出口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更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