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群落的生态化发展研究

【摘 要】 文章从生命周期的视角,以农村金融群落结构的变化为标准,划分其演替过程,探讨农村金融群落演替过程中农村金融个体、种群的发展动态。

在此基础上引入群落生态学中r—K生态对策,通过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群落成长曲线,探讨农村金融生态群落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采取的生态对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农村金融生?B; 自然群落; 生命周期; 生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24—0030—05   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由于每种金融需求都要借助于某种金融服务而得到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1]。

因此,金融服务和产品也要根据金融需求的变化而演进。

现今以生态学为方法论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学范畴,经济学家借鉴生态学的哲学思想、层次理论与综合方法将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研究领域。

农村金融系统无论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历史演进来看都具有明显的生态学特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通过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来实现物质交换,与自然生态群落系统具有相似的特性。

群落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最初被用来描述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外貌、一定结构的生物集合,统称为生物群落(Assemblage)[2]。

而在农村金融系统中所描述的生态群落,是根据研究需要来确定的,它是指农村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在这里把农村金融生态群落狭义地定义为执行一定功能的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萌芽产生到成长,种群间的相互干扰、竞争,再到成熟、平衡,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内,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不同金融环境中,农村金融组织的功能和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出现一定的改变,借助生态学的思想,能够将这一变化看作是金融群落间的演替现象,即为农村金融环境对农村金融主体的“自然选择”过程,农村金融群落中的不同个体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适应改变后的金融环境。

根据爱迪思关于组织生命周期的演化模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也是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其生命周期同样也可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阶段。

一、我国农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划分   在1949―1978年间,农村金融群落处于初步准备阶段,探索和寻找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趋势,为接下来群落的快速成长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是农村金融群落的产生期。

从1978开始,中央政府恢复农村信用社“三性”以及合作金融组织性质,农业银行重新登上农村金融的历史舞台,并大改其运作模式,标志着农村金融群落进入成长期,此阶段金融机构不断被重新赋予新的职能,为适应不同的金融需求,新的金融服务不断被创造出来,农村金融功能向多元化发展。

自2004年开始到现在是我国农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阶段,农村金融组织变更程度低,农村金融消费者需求相对稳定,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同时在农村市场竞争下涌现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改革也进入到发展和深化阶段,并同步推进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改革。

二、农村金融生态群落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分析   (一)产生期特征   最初发展农村经济时,当时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相对空白,由于农村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不确定,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异质性,同时从另一角度也为农村金融群落的萌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为了使农村更大范围地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多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萌发,对农村地区开展金融对应服务,农村生态空间内迅速形成了新的种群,即产生了各类新的农村金融群落,而每种新产生的金融服务都满足于特定的农村金融需求者的消费偏好。

此时在农村金融群落中,各个金融组织都能在农村金融群落空间中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空间,根据其不同的群落生态特征,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二)成长期特征   根据不同的农村金融群落农村金融群落空间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农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过程中成长期生态特征如下:一方面,金融消费者产生金融需求,需要使用资金,享受新的金融服务,从而导致农村金融群落空间扩大,而这一过程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更多的人知道金融服务的存在,了解其功能并使用。

由于农村金融个体不同,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扩展,以增大生态空间,同时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保持相同的变化速度,农村金融群落空间得以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个体数量不断增多,资金规模更大,同样,金融服务类别以及种群数量和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多金融群落开始聚集,此时的农村金融群落密度、总生物量都在不断增长,说明此时的农村金融群落生态空间还存在一定的剩余能力(Excess Capacity),而当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村金融群落空间逐渐饱和,农村金融群落增长速度随之减慢,但各农村金融个体并没有停止生长,为了生存和发展种群之间出现竞争和共生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开始显现,竞争者开始进行资源的争夺,有着更大优势的金融个体就能够将其所占生态空间不断扩大,而相对劣势的个体则受到牵制,生态群落空间被优势个体抢夺。

在此阶段,金融群落之间的竞争作用相对明显,“自然选择”成为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演替动力。

(三)成熟期特征   成熟期的农村金融群落中,在金融市场功能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农村金融消费者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而服务是满足需求的主要保证,导致金融服务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金融服务创新难度不断提高。

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和多样化发展等相关因素的驱动下,各农村金融个体都处于竞争激烈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农村金融群落总生物量开始减少,使其生态空间将被不断重新划分。

由此可知在这一时期中金融群落最大的竞争策略就是对自身优势进行发展,群落内的不同金融个体利用金融创新等手段,以求在农村金融群落空间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反之,金融个体如果没有依据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那么就无法在农村金融群落空间中获得立足之地。

不同农村金融个体会发生生态空间争夺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农村金融个体只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推行新型金融服务,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变化来变化,推动金融个体、种群乃至整体群落的不断进步。

(四)衰退期特征   当农村金融市场进入衰退期时,农村金融群落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农村金融需求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转移;第二,新服务替代原有的旧服务。

衰退期的金融群落增长速度日趋减慢,原本有限的金融资源愈加稀缺,使农村金融市场的总需求量开始减少,造成农村金融群落空间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群落?冉鹑诨?构为了争夺金融资源可能会发生恶性竞争,导致农村金融个体数量出现规模性衰退,进入衰退期就意味着农村金融群落需要重新由产生期开始进行演替

农村金融群落发生演进时,其生命成长周期中群落各个时期占据生态位大小波动变化的特征如图1。

三、r—K选择对策理论与农村金融群落的演化曲线分析   (一)r—K选择对策理论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逐渐形成了对其环境适应、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方式的组合的生存对策,MacArthur[7]根据种群动态的两个综合性指标,按照对环境的适应性将物种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比较全面地概述了生态对策的各个方面。

r—对策者具有能将种群数量最大化的生态学特征:成年个体小、发育快、生育力强,是以其“量”取得优势,将其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最大程度将内禀增长率(per capita rate of increase)不断提高,对周围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K—对策者往往存在于可预测、较稳定环境中,在生态特征上,常常具有较长寿命、较大的成年个体,较强存活能力、较慢发育速度,K—对策者的种群数量都大于环境容量水平。

K—对策者通常竞争力较高,能够生存于密度较高环境,注重个体质量,不断提升存活率。

1.r—对策   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处于不稳定,群落个体所占生态位资源存在不足时,为尽可能保证小生态位主体的发展和生存,为金融群落整体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资,r—对策者利用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优势,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金融主体进行生态位分化,获得优势群落在业务上的支持,演替方向是对金融环境反应能力。

其特征具有期限短、季节性强、小额等,这类个体多为小型民间金融机构,以高出生率以及迅速适应新环境的特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开拓。

2.K—对策   采取K—对策农村金融个体生态位宽度大,占据着有利的金融生态环境和生态位资源,其特征为金融规模大、服务使用率高,是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大中型农村金融机构,演替动力是种群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使种群规模数量始终不偏离均衡水平线,K—对策农村金融个体适宜在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K—对策和r—对策能够通过极端方式突出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特点。

在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中,绝大多数农村金融群落实行的生态对策都在K—对策与r—对策之间,也可以表述为K—对策到r—对策的连续。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个体具备的生态特征与所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差异,且规模、数量大小不同,因此把其适应金融生态环境所实行的策略统称为r—K农村金融机构生态对策系统。

(二)农村金融机构r—K对策的演化曲线   由于r—对策和K—对策的基本特征不同(前者数量不稳定,后者数量稳定),那么采取不同生态对策农村金融组织成长演化曲线也各不相同,如图2。

如图2所示:t时刻农村金融机构个体对应的生态空间大小为横坐标,t+1时刻农村金融机构个体对应的生态空间大小为纵坐标。

对角线(■)表示Mt+1/Mt=1,即农村金融机构生态空间大小不变,虚线以上区域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个体生态空间逐步变大,也就是Mt+1>Mt,虚线以下区域代表生态空间渐渐变小,即为Mt+11,因此在产生期中的农村金融个体适宜采取r—对策,通过发展金融产品多样化、创造新的金融服务,及时适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需求而存活下来,通过r—对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金融个体占据农村金融群落空间,为下一个成长阶段做准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初期的发展策略符合自然生态群落中产生期的生态对策,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需求具有多层次性,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和农户信贷投入严重不足,使资金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采用r—对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根据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特点,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劣势,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符合农村消费者偏好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能够极大地满足农民在信贷方面的需求,同时金融产品供给也呈现多样化,弥补了原来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不足的问题。

在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扶持下,新型金融机构逐渐成为优势形态,从2007年成立的22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到2008年的77家,此时村镇银行处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发展迅速。

因此在农村群落发展的初期,金融生态环境不稳定,使用r—对策农村金融群落具有较好的发展能力。

(二)成长期农村金融群落生态化发展对策选择   在农村金融群落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由于产生期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金融群落,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稳定,但农村金融群落仍存在大片未被占据的空间,在各农村金融个体能很好地掌握农村金融需求的条件下,这一时期适合采取K—对策,所以从图4可以看出,代表r—对策者的曲线斜率Mt+1/Mt发展战略,合理的选择r—对策或K—对策

(四)衰退期农村金融群落生态化发展对策选择   农村金融群落处于衰退阶段时,农村地区不具备较为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转移、金融危机等。

衰退会引起农村金融群落空间不断变小,直到消失。

采取K—对策金融组织由于个体大、繁殖力低的生物特性,一旦种群数量下降到下限,则很难以恢复增长,导致个体灭绝,所以图6中只有r—对策曲线。

农村金融个体在衰退期适宜采取r—对策,推出多种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适应新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然而在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非生态化演进规律下,农村金融群落的衰退很大程度都是在政府行为和人民银行的排斥作用下进行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的合并、调整、分化,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违背了经济、金融的发展规律,没有遵循生态演化规则。

五、研究结论   农村金融群落对应的生态功能由其发展的过程和基本结构决定。

例如信用流动功能,农村金融群落中不同的金融个体利用信用交换的方式让资金传递到资金链的每一环节,与信用流动相同,农村金融群落的运行也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通过各个主体对信息的反馈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扩展相关金融主体的生态空间

农村金融组织是自利性的生命体,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同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金融生物,农村金融组织从最原始的民间借贷形式发展到现代股份制的公司制度,虽然组织形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其为自身而存在的自利性没有变化。

农村金融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各个生命周期,外部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不同类型的金融群落生态功能都有一定的异质性,农村金融群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

农村金融群落进行演替时,可以根据自然群落演替过程中个体对环境的“自然选择”,每种农村金融主体也可以根据其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权衡比较r—策略和k—策略的不同优势,因地制宜地找到生态化发展对策,以此来获得更多金融群落生态空间

除此之外,农村金融个体也必须加强自身对农村金融群落具备的自然演替规律和组织特征的认识,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演化和日渐成熟的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农村金融生态对策,从而达到完善金融功能,促进金融产品多样化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乔海曙.树立金融生态观[J].生态经济,1999(5):3—4.   [4] ?⒏A?.生物群落结构原型的仿生学模拟[J].生态经济,2008(7):151—154.   [5] 姬国军.基于生态共生的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2010(5):47—51.   [6] 许芳.基于群落演替理论的产业集群进化路径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76—81.   [7] MACARTHUR R H,WILSON E O.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8] 吕玉辉.创新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生命周期的演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6(6):189—19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