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K产生机制的重新检验]机制砂含泥量检验方法

摘 要 以中文低频字对为学习材料,采用被试内设计的方法对FOK产生机制,即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以及两者之间联系强度对FOK的影响进行了重新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靶项目强度对FOK判断没有影响,而单独的线索熟悉性对FOK判断存在影响,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对FOK判断存在影响线索熟悉性和联结强度对FOK的影响可能相互独立。   关键词 线索熟悉性,靶项目强度,联结强度,FOK判断。   分类号 B842       1 问题提出      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 FOK)是指“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此乃元记忆监测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关FOK产生机制的理论分为两类[2],即痕迹接通说和推论说。   痕迹接通说认为FOK的产生是回忆提取失败时,对所要回忆项目痕迹有部分接通的结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它的主要观点是,FOK判断等级的高低是由所识记靶项目的记忆强度(或者说是可提取的记忆存储中的靶子信息的多少)所决定的。由于该假说是FOK早期研究成果的总结[3],对靶项目记忆强度的界定比较模糊,很少也很难将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线索靶子之间的联结强度进行分离,所以得出的结论难免受到线索熟悉性和联结强度的污染。   推论说建立在反对痕迹接通说的基础上,它认为FOK判断并不是监测未回忆项目信息本身,而是监测记忆中的其它相关信息(如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情境信息,被试关于问题领域的一般专业知识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来推断标准测验中正确提取项目的可能性。推论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线索熟悉假说[4],即FOK判断的产生基础是问题或线索熟悉性。线索熟悉假说的经典研究范式成功地将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相互分离,它将线索熟悉性定义为对线索熟悉程度,实验中通过线索词的呈现次数来控制;将靶项目提取可能性解释为靶项目自身信息的部分提取,通过对靶项目的重复或干扰来直接改变靶项目自身强度。研究结果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5,6],但也没有将联结强度线索熟悉性和靶项目强度中分离。实际上,联结强度对FOK判断影响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关注。Hart1967年试图通过阈下联结强度(subthreshold strength)来解释联结强度在FOK判断中的作用。后来又有研究者提出了正向―逆向联结(forward—backward associations)的观点。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又因为这类假说都认为FOK的产生是对未成功提取项目的部分接通,因此被归为痕迹接通说。后来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成为痕迹接通说的经典总结,而联结强度对靶项目强度的间接影响就一直作为控制靶项目强度的一个指标。   线索熟悉假说线索靶子作用相互分离的理论取向促进了FOK产生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其改变靶项目强度的方法在客观上也对通过联结强度进行间接控制的做法产生了质疑。有证据表明,通过调节联结强度来间接控制靶项目强度的研究大多支持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7,8];而在词对学习任务中直接改变靶项目自身强度(如控制靶项目呈现时间、呈现遍数、延迟间隔等)的研究大多不支持该假说[9,10]。   前人研究提示,联结强度虽然可以间接改变靶项目的记忆强度,但它与靶项目强度可能不同质,对FOK的影响可能也不相同。罗劲等人在利用线索熟悉假说的研究范式,对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线索熟悉假说进行多次检验之后,大胆推测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可能是FOK判断的主要决定因素[10,11],但没有进一步设计实验证实这一推测。   Koriat在进行理论建构时,不再探讨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的各自独立作用,提出了可接近性模型[12,13]。该模型认为FOK判断的等级依赖可接近(被激活或可提取)信息的数量,与信息的准确性无关。Koriat2001年又试图将可接近模型与线索熟悉假说相互整合,以此来解释FOK的产生机制。他认为线索熟悉假说与可接近性假说不同步地对FOK判断产生影响,线索熟悉性首先发挥作用,只有当线索熟悉性高到足以驱动记忆中潜在的答案时,可接近性才发挥作用。   可见,由于FOK产生机制十分复杂,研究者试图通过各种理论的整合进行解释。所以联结强度虽然可能会对FOK产生相对独立的影响,但不会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两个:第一,试图将靶项目强度联结强度相互分离,证实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对FOK的相对独立的影响;第二,研究影响FOK判断的其它可能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在对FOK产生影响时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本实验提出假设如下:(1)单独的靶项目强度对FOK判断没有影响;(2)单独的线索熟悉性对FOK判断存在影响;(3)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对FOK判断存在影响;(4)联结强度线索熟悉性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对FOK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RJR(回忆―FOK判断再认)研究范式[1],对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和联结强度分别控制。通过对线索字进行重复启动来控制线索熟悉性;通过改变靶子的学习遍数直接控制靶项目强度;对线索靶子联结强度的控制则借鉴罗劲等人的研究[11],采用“复述”和“造句”的方法。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2×2被试内设计。自变量包括线索熟悉性(启动、不启动),靶子学习遍数(1遍和2遍)和联结强度(复述和造句)。   2.2 被试 29名大学本科生,其中女生20名,男生9名,平均年龄19岁。   2.3 实验仪器 实验程序采用DMDX编制,在586计算机上进行。   2.4 实验材料 采用低频字作为材料,字频范围为0.00050~0.00072,平均频率为0.0006。全部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出版社,1986年版),共224个单字,其中学习材料有52对(包括4对练习项和8对缓冲项),迫选干扰项共120个单字。   根据联结强度高低将学习材料分成2类:复述字对和造句字对,各20对。线索靶子的选择与匹配采取随机化原则。复述字对在每一“线索靶子项目对之下,配一行小字,简单重复3遍上面的“线索靶子项目对(如“悍―抡”,下面跟“悍抡,悍抡,悍抡”)。造句字对下面配的小字是将线索靶子联成一句话(如:“悍―抡”,下面跟“凶悍的男人抡起拳头”)。被试的任务是朗读字对和下面的小字。选取启动线索字时,分别在2种学习材料中各随机抽取10个线索字。为保证线索启动的有效性,实验中对线索字启动2次。靶子学习阶段,在造句启动组、复述启动组、造句不启动组和复述不启动组随机各取5个靶子识记1遍,其余靶子识记2遍。   另外,迫选干扰项在字对学习中不会涉及,而且字频与学习材料相同。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位置误差,再认测验中V、B、N、M选项为正确答案的比率相等。   本实验采用低频字作为研究材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有研究[15]发现字词再认具有低频效应,而回忆则具有高频效应。采用低频字作靶子字,被试的线索回忆量会比较低,这样就能够尽量的扩大FOK判断时未回忆题目的数量。其次,靶项目学习次数和联结强度的改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回忆量,如果线索回忆成绩过高,那么未回忆出的题目数量就会很少,对FOK机制的探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第三,有研究表明低频字的启动效应高于高频词,因此应用低频线索字进行重复启动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线索熟悉性。另外,本研究的被试是大学生,文化程度较高,低频字的使用可以尽量减少被试已有知识经验对实验结果的污染。   2.5 实验程序   2.5.1 线索启动 首先分别对20个线索字进行结构判断和笔划判断。要求被试判断字的结构,属于左右结构的按左shift键,否则按右shift键。结构判断结束后,进行笔划判断,少于15划的按左shift键,多于15划的按右shift键。如果被试在1秒以内做出选择,按shift键开始下1个判断;如果1秒以内没有做出选择,则自动进入下1个判断。   2.5.2 靶项目学习 一半靶项目呈现1遍,另一半呈现2遍。所有靶子字混合随机排列,每个单字呈现1秒,间隔1秒后呈现下1个。   2.5.3 字对识记 每对呈现2.5秒,间隔1秒后再呈现下1对,所有字对均随机排列。正式识记前设4对练习项目,帮助被试理解。为防止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正式识记的最初和最后分别设置4个缓冲项(2对复述,2对造句),缓冲项不计入最后结果。学习之前告诉被试必须朗读字对和下面的小字,学习结束后会对字对进行线索回忆(举例说明)。   2.5.4 线索回忆及FOK判断 发给被试线索字单,要求写出正确靶子词。填完后请被试预测根据线索字从4个备选字中选出相应靶子字的可能性大小(即FOK判断),并在字单上进行10等级评定,1表示毫无把握,10表示非常有把握。FOK判断完毕,立刻进行2分钟的干扰任务(由589开始连续快速地减3),以排除FOK判断对标准测验成绩的影响。   2.5.5 标准测验 在屏幕上给出线索词,要求被试进行4选1再认。被试必须又快又准的按相应的V、B、N、M键做反应。      3 结果与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包括线索回忆正确率、FOK判断等级、再认正确率和再认反应时4个指标。需要指出的是,若某个项目能够成功的被回忆出来,则该项目不再被列入FOK判断以及再认的分析中。8种条件下回忆正确率、FOK判断等级、再认正确率和再认反应时统计结果见表1。�      3.1 线索回忆   联结强度主效应显著,F(1,28)=64.92,p<0.001。而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主效应都不显著。说明联结强度可以间接影响项目强度,而靶子字学习次数对靶项目强度直接控制的效果则没有体现出来。   3.2 FOK判断   靶项目强度主效应不显著。线索熟悉性主效应显著,F(1,27)=6.38,p<0.05。联结强度主效应显著,F(1,27)=36.11,p<0.001。而靶项目强度线索熟悉性、联结强度两两交互作用不显著,三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结果表明单独的靶项目强度对FOK没有影响,而单独的线索熟悉性对FOK存在影响,联结强度对FOK也存在影响,这两个因素对FOK的影响可能是相对独立的。   3.3 再认正确率   靶项目强度联结强度线索熟悉性主效应都不显著。似乎说明靶项目学习次数和联结强度对靶项目记忆强度影响不大。   3.4 再认反应时   靶项目强度主效应显著,F(1,24)=6.08,p<0.05。联结强度主效应边缘显著,F(1,24)=4.28,p=0.05。线索熟悉性主效应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靶项目学习次数的直接控制改变了靶项目强度,同时联结强度对靶项目强度也有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试图将靶项目强度联结强度相互分离,证实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对FOK相对独立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靶项目学习次数和联结强度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增加靶项目强度,但在FOK判断中,只有联结强度判断等级产生了显著影响,而靶项目识记次数则没有体现出这种作用。也就是说,联结强度与靶项目强度产生了分离,两者并不同质,联结强度的改变并不仅仅代表靶项目强度的增减,它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对FOK产生影响。韩凯等人2001年进行的研究发现词对之间是否存在意义联系对FOK判断存在显著影响。而罗劲等人1998、1999年的研究则证明单独的靶项目强度对FOK判断没有影响,同时推断线索目标之间的联结强度可能起主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与以上研究完全一致。   但结果同时显示,虽然再认反应时较好地反映出了靶项目学习次数对靶项目强度的直接控制,然而回忆正确率和再认正确率都没体现出这种影响。结果的矛盾对靶项目识记次数是否真正改变了靶项目强度产生了质疑。如果一次学习和两次学习的靶项目强度没有差异,那么靶项目强度对FOK判断等级没有显著影响就有可能是对自变量控制无效造成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结强度与靶项目强度的分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结果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回忆是对阈限以上强度靶子提取,而再认则排除了已经成功回忆靶子,对阈限以下靶子进行提取。很显然回忆再认是不同质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提取操作。由于本研究采用的识记材料字频较低,线索回忆本身比较困难,而靶项目学习次数对记忆强度影响仅限于靶子本身,在依靠直觉的阈下提取中作用容易体现,而在依赖推理的阈上提取中不容易表现,所以结果没有发现靶项目识记次数对其回忆成绩的直接影响。而被试可以通过意义联系对靶子进行间接的推断,提高靶项目记忆强度,所以联结强度线索回忆时作用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靶项目识记次数对靶项目强度没有直接影响。到了再认阶段,提取的性质发生改变,对靶项目提取由阈上转到了阈下,由线索推理变成了直觉判断,因此靶项目识记次数对靶项目强度的直接控制作用就能通过再认反应时体现出来,而联结强度是通过推理进行选择再认,所以对再认成绩的影响自然减弱。   由于再认存在低频效应,为了防止再认成绩过高产生天花板效应,实验中对被试特别强调了“又快又准”的原则。但被试都是新生,大多数第一次参加这种实验,难免有些紧张,“又快又准”的要求也许会对被试的“速度―正确率”权衡产生影响,被试可能先确保速度,同时兼顾正确率。而数据统计需要保留错误再认成绩、剔除相应反应时。所以被试的再认正确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靶项目强度,而再认反应时则较好的体现出阈下靶项目强度的差异。因此可以认为通过改变靶项目学习次数来控制靶项目强度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靶项目强度联结强度对FOK的影响的确产生了分离。   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考察影响FOK判断的其它可能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在对FOK产生的影响时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单独的线索熟悉性对FOK的确存在影响,这与很多同类研究的结果一致。但没有发现线索熟悉性、靶项目强度联结强度存在交互作用,也许线索熟悉性和联结强度对FOK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   总之,可以认为单独的靶项目强度对FOK判断没有影响,而单独的线索熟悉性对FOK判断存在影响,线索与靶项目联结强度对FOK判断也存在影响线索熟悉性和联结强度对FOK的影响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本研究只是证明靶项目线索联结强度对FOK判断的确存在相对独立的作用,但是作用实质仍不清楚。另外,联结还可以分成各种类型,不同的联结类型对FOK的影响可能还不一样,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Hart J T. Memory and the Feeling—of—Know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5,56:208~216   2 Nelson T O, Gerler D, Narens L.Accuracy of feeling—of—knowing judgments for predicting 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and re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4,113:282~300   3 Yaniv I, Meyer D E.Ac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 of inaccessible stored information: Potential bases for incubation effects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7,13:187~205   4 Metcalfe J, Schwartz B L, Joaquim S G. The Cue�familiarity heuristic in meta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3,19:851~861   5 Reder L M, Ritter F E. What determines initial feeling of knowing? Familiarity with question terms, not with the answ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2,18:435~451   6 Schunn C D, Reder L M, Nhouyvanisvong A, et al. To calculate or not calculate: A source activation confusion(SAC) model of problem�familarity"s role in strategy sel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7,23:3~29   7 韩凯,郝学芹.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1):6~10   8 韩凯, 沈大为, 李波. FOK机制的再验证.心理学报,2001,33(1):13~16   9 韩凯, 施晓斌, 郝学芹.FOK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7,20(6):485~489   10 罗劲, 林仲贤. 对FOK的线索熟悉假说的重新检验. 心理学报,1998,30(3):241~247   11 罗劲, 林仲贤. FOK的线索熟悉假说线索熟悉判断. 心理学报,1999,31(2):121~127   12 Koriat A. How do we know that we know? The accessibility model of the feeling of knowing. 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609~639   13 Koriat A.Dissociating knowing and the feeling of knowing: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accessibility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5,124:311~333      RE�VER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FEELING�OF�KNOWING   Zhang Ming, Liu Y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Abstract   The factors were re�verified influencing the mechanism of feeling of knowing�target accessibility cue farmiliarity and cue—target association. It was a within—subjects design. Low—frequencyChinese word pairs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result implied that target accessibility did not affect the judgement of feeling of knowing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cue familiarity and cue—target association underlined the judgement of FOK. There exist the influence of cue familiarity and cue—target association respectively.   Key words: cue familiarity,target accessibility,cur�target associate strength, judgement of FOK.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