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变形记”_变形记

在有文字记载的绝大多数历史时间里。

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12世纪初的北宋即超过1亿,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清朝又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大关,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已达到5.4亿。

增量虽巨,增速却缓慢,究其原因,在于高出生率被高死亡率抵消。

根据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阐释的、目前公认最为完整系统的人口转变理论,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依然处于“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与低人口增长率)的人口转变起始阶段。

此时,欧洲早已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人口转变

中国人口转变很快显出了苗头。

在1949年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与“一五”建设时期,由于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我国即实现了“高低高”的人口发展态势。

此时,人口学家马寅初发现。

带给家乡小孩子的糖果越来越不够分了。

人口迅猛增长,增长率(通常指一年内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从1949年的16‰。

上升到1965年的28‰,最多的1963年净增2270万人――接近于当年台湾人口数的两倍之多。

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

“少生了4亿多人,拆除了‘人口爆炸’的引信,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2007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样评价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功绩。

更重要的是。

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从“高低高”向“低低低”的人口转变开创了捷径。

虽然不是性别比失衡与老龄化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被普遍认为加速了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进程。

在多数执行一胎半政策(指头胎为女孩,可间隔一定年限生育二胎)的农村地区,私自鉴定二胎性别、若为女孩贝U引产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二胎出生性别比严重畸形。

从而影响到全国人口出生性别比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偏高且持续攀升,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18~120左右的高水平上,2008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甚至高达120.6,远远高于105(±2)的正常值。

计划生育强力干预下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使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迅速扩大,在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未富先老”。

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亿。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人口进入老年,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还将加快。

进入21世纪,人口迁移流动规模愈加庞大。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

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和举家流动的趋势明显,“二线”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活跃。

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而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由于转变的迅速性与突然性,一些新的人口问题也随之呈现或加速到来。

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老龄化态势严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紧张等等,人口问题从“数量增长压迫型”转变为“结构失衡制约型”,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依然不容乐观。

欣慰的是,近些年来。

中国人口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逐渐重视,人口工作也开始逐渐“转型”。

尽管调整过程并不尽如人意,但人口的均衡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新阶段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共识。

2010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人口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发展既存在老问题,又面临新情况,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结构和素质问题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增强。

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关系。

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积极应对老龄化,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努力把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优势。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