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守贞有没有必要 “婚前守贞”是历史倒退?还是倡导文明?

浙大婚前守贞培训,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8年4月8日中午,“婚前守贞培训课程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大食堂门前开始接受报名。

两张桌子、两张小海报,静静地,显得很低调,但当天下午的报名人数还是突破百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婚前守贞培训,令人们感到新鲜,也引发了争议。

赞成者认为,这有利于加强年轻人对婚姻和爱的“责任感”,反对者认为,这是“复古”、是“历史的倒退”。

据说,这个培训采取了非常新颖的方式,其内容并非说教,而是通过各类视频资料、小组讨论、隐喻游戏来进行。

杯子、毛豆、被单等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物品,都在培训中变成了有隐喻意义的道具。

培训内容主要有:讨论婚前性行为的后果,互动演绎性病传播、艾滋病的威胁,练习拒绝婚前性行为的技巧,倡导学生保持性禁欲直到结婚。

大学生们对这一培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起现场报名来,短信报名更为踊跃。

据说,该培训课程在浙大是第一站,以后还将陆续在全国其他高校推广。

赞成者:对性自由泛滥,应当矫正      支持者认为,大学开办“婚前守贞培训课程,很有必要。

如今中国人对性自由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

混乱的性观念,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未婚先孕、女学生人流低龄化,单亲家庭数量增多,离婚率上升,性病和爱滋病有蔓延趋势。

到医院堕胎的女性中,大、中学在校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女生甚至背着书包去堕胎。

由于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未婚先孕,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危害,有的因此而影响了学业,有的女孩甚至因此导致终身不孕,给自己的一生造成痛苦的负面影响。

有的还诱发了许多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社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而且放纵的性生活也解构了人们的廉耻之心,使人们在处理其他问题时也率性随意,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无序。

浙江省性学会会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陈昭典说,他本人认可婚前拒绝发生性行为的观点。

他还说,在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通常女方家长的观点相对保守一些,而男方家长持观望态度的较多。

济南大学社科部的赖松龄教授支持“婚前守贞”观念,他认为“婚前守贞”虽是传统观念,但是并没有过时。

他认为性与婚姻息息相关,万一吃了禁果却无法走到一起,心灵可能会扭曲,随后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大学生也不应该发生婚前性行为,恋爱双方应保持一定距离,一旦越了轨,那种羞涩感就随之消失,会影响学校风气。

浙江省首个艾滋病防治组织“关爱家园”的负责人曾呼吁:年轻人最好不要发生没有防范措施的婚前性行为

浙江省性学会副会长、浙江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许毅对于“婚前守贞培训当中的“责任教育”表示赞同,他认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懂得“你应该和谁过性生活”、“你是否为了感情过性生活”和“你是否有安全的性生活”,应当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责任感。

爱家协会华语部副部长陈安娜说,“婚前守贞”是唯一能避免怀孕、传染性病的百分之百有效的方法。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问:如何才能让一个女孩心甘情愿地和你上床?”答:“你要让她相信,‘性自由’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基本特征,是时代潮流。

守身如玉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是一种‘老土’的过时观念。

”   这个笑话也许会让一些自以为很“前卫”的女性警觉起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被一些好色之徒利用了?自己交出了身体,而收获的却只有鄙视。

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胡佩诚担忧地说,国内很多人接受性教育的方式往往是课外渠道,所以,中国课堂性教育是失败的。

中国的性教育往往来自不良甚至变态的性信息(如小说、碟片以及网络传播等),使性观念的价值观处于混乱状态。

有报告指出,19岁开始有性生活女性,比起23岁开始有性生活女性,从生理到心理都明显准备不足。

年轻时没有结局的爱情,在不成熟时期过早发生的性,将成为影响人一生的心理阴影。

没有限制的自由,会给人带来伤害。

所以,不少人表示,“婚前守贞”的教育,有其积极意义,是对性自由泛滥现象的矫正和反思。

浙大的这次培训和提倡是正确的和必要的,是对中国目前已经过于混乱和放纵的性观念的一种矫正,对于保护年轻大学生,净化社会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

反对者:都什么年代了,还谈“贞操”?      听到“婚前守贞”的提法,首先有人开骂:都什么年代了,还谈“贞操”?“处女”是什么东西?太迂腐了!   有人说,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同居现象愈演愈烈,连高校的政策都调整了,从过去禁止学生结婚,到允许结婚,这本身就是文明与进步,是“人性化”的举措。

婚前是否发生性行为,应当是成熟的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不应当加以干涉。

现在又提什么“守贞”,这与“自由、尊重、平等”的现代文明观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据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55.6%的网友认为,通过婚前性行为可以增进男女双方的了解,使未来的婚姻中彼此更适应。

评论专栏作家魏英杰甚至质问:大学是培养贞洁烈女还是自由公民?他指出,“婚前守贞”是一个幼稚、落伍的概念。

守贞”二字有强烈的男权主义色彩,是传统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外在道德要求,是把女性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都二十一世纪了,还想回到虚无缥缈的“贞洁时代”吗?太“理想主义”了。

况且“婚前守贞”与“拒绝婚前性行为”,二者其实有很大区别。

守贞”似乎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的,而“拒绝婚前性行为”则完全出乎个体的自主选择。

作为业已成人的大学生,他们是否拒绝婚前性行为都属于个人权利范畴,只要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性行为方面完全无须他人置喙。

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企图干预他人性自由者,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

与其搞所谓“婚前守贞培训,不如加强性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性,从而具有自我保护和责任意识。

专家说:是“疏”,而不是“堵”      中国著名性学学者李银河女士在一次演讲中透露:中国人现在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童贞观念等传统文化中的保守观念已经变化很大。

据1989年的数据,当时只有15.5%的人有婚前性行为

而到了2005年,广州的婚前性行为比例达到86%,上海达到69%,据估计大城市应该是在六至七成左右,直逼西方婚前性行为的指标。

李银河还指出,中国女性的文化程度越高,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就越高。

艾滋病防治专家时代强医生表示,从传统观念上来说,禁欲对遏制艾滋病有一定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来看,这个想法很难实施。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食、色、性不可或缺,我们只能倡导文明性行为、安全性行为、而不是禁止。

浙江省性学会副会长许毅认为“婚前守贞”教育中可能存在误区:强调婚前性行为艾滋病、性病传播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明确“婚前性行为”和“性乱”的界限。

“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发生性行为大学生都是两情相悦的情侣,而不是频繁更换性伴侣,不能就因此把他们和‘容易传播AIDS’挂钩”。

有学者指出,“守贞”的含义应当更新,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爱慕,而不仅仅是泄欲工具。

尊重和爱慕需要证明,花言巧语不能证明,一掷千金甚至以钻戒相赠也不能证明,只有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才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证明。

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男人,不值得女性以身相许。

真爱是需要等待的      “真爱是需要等待的,真爱是建立在深厚的友谊上的。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什么叫做真爱。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小剧场内,一个被学生称为“真爱大师”的培训师开始了“婚前守贞”课程的宣讲会。

让大家有些意外的是,培训中并未直接涉及“守贞”的话题,而更多的是如何树立年轻人的抱负、如何让年轻人建立自信等。

这次培训的主讲由“美国爱家协会”的亚洲区团队来担当,给教师做培训的老师来自马来西亚,他显得更有趣一些,课堂里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在乌干达,原来的abc,分别代表了拒绝(abstimence)、忠诚(be faithful)和安全套(condom)的意思,但是如果把其中的C换成character,就是‘品格’的意思,那这个abc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马来西亚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乌干达,艾滋病的发病率减少了70%左右。

在美国定居多年的金先生告诉记者 “曾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确实出现了性解放的风暴。

人们打破了原先对性的各种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约束,提倡通过解放性来实现人自身对自由的追求,结果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

”   金先生称,如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之前的错误,整个社会正开始向传统回归。

“当自由没有限制时,就会带来伤害。

今天很多人高呼性解放,其实是在走西方的老路。

浙大能够在这个时候开设婚前守贞课,非但不是国内一些专家所认为的过于保守,相反,是积极和先进的,是对历史本身的一种反思。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