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小论文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关于国际贸易论文!欢迎阅读!

关于国际贸易的小论文1。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存问题,进而深入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影响,最终提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三点建议: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构建“带路农贸新格局”、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大力推进和带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电商发展模式。

关键词:电商模式;特色贸易贸易壁垒;国际贸易

2013年以来,总书记陆续提出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从而标志着“一带一路”的诞生。“一带一路”战略格局的提出,给我国的经济和贸易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农业经济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尤为重大。近10年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直受到欧美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加之不断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一带一路”的构想,使得我国同沿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通道大为顺畅,这有助于打破欧美国家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控制和封锁,拓宽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扭转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也逐步走向繁荣。进入WTO以后,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欧美国家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1.1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方面,我国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包括:水果类产品、蔬菜类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不仅科技附加值低、价格低廉、利润率小,更是无法和其它国家的科技型农产品形成竞争。在进口方面,我国主要依赖于美国、欧洲各国的大宗农产品,如糖类产品、油类产品,并且大多为科技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进口此类产品,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并且对欧美等国家形成了农产品依赖。同时,无论是农产品的进口还是出口,我国贸易集中度高,既体现在产品类型上的集中,也体现在进出口国家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型的结构会对产品、其它国家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存在非常大的贸易风险。

1.2欧美国家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我国进入WTO以来,一直受到欧美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因为生产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的不一致性,欧美国家我国很多产品进行了出口限制、已经出口的实施反倾销处理,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在农产品出口问题上,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实施的是“绿色壁垒”。欧美国家对于农产品消费有着极高的品质要求,因此相关的检验检疫标准非常严格。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虽然选择了国内最为优质的产品,但因为科技含量低、生产加工环节不够规范,绝大多数都无法通过欧美国家的检验检疫,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数量和出口种类受到极大的限制。

1.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近年来,因为我国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经济投入远远落后于其它产业,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仍旧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上,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薄弱。加上欧美国家贸易壁垒政策,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萎缩。从现在的贸易格局上看,我国农产品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净进口时代。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出口类型单一、出口数量少、附加值低、赚汇能力弱。我国进口的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对其它国家的依赖。进出口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2“一带一路”给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两个新的发展空间,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周围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成为中国的贸易伙伴,一个全新的市场也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体现在:有助于丰富我国农产品进口、实现进口多元化;有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扭转贸易逆差;有助于我国农产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农经产业链条。

2.1有助于丰富我国农产品进口、实现进口多元化。

一带一路的地理版图,由“中蒙俄经济带”、“新亚欧陆桥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海上战略堡垒”四个部分构成,涉及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一带一路的联系,这些国家和地区将逐步建立更为亲密的贸易伙伴关系,降低进出口关税,给与彼此之间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对于相关各国之间贸易进出口是有利的,会大大降低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成本。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种类极为丰富,不同国家的农林牧副渔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为相互之间的贸易提供品类齐全的农产品,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多元化、降低对欧美国家的进口依赖意义重大。通过一带一路,建立起多元化农产品进口的格局,也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农产品供给降低风险。

2.2有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扭转贸易逆差。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发达国家贸易壁垒。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打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有格局。一带一路牵涉的主要国家有: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土耳其等。从这些国家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国家,和中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国际地位,这更有助于彼此之间平等国际贸易关系的建立。因此,中国有望向这些国家输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而免于被严苛的欧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所制约,从而实现农产品出口和农产品进口之间的平衡,扭转贸易逆差。

2.3有助于我国农产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农经产业链条。

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农产品进口、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都将出现很大的变化,这也势必要求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经营模式、发展规模、贸易结构,都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新增的、数量众多的农业贸易合作伙伴。同时,农产品生产体系、经营模式的革新,必然带动相关的农业经济产业全面革新和进一步发展。在未来,无论是我国的农业贸易还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都必然打上深深的“一带一路”的烙印。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了全方面的正面影响。为了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笔者提出了三条对策: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构建“带路农贸新格局”、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大力推进和带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电商发展模式。

3.1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构建。

“带路农贸新格局”在进入WTO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将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和部分国家政治制度上的偏见,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应将“带路”国家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从而构建一个农业贸易国际新秩序。在这个新的格局之下,我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必将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从而彻底摆脱农业贸易中受制于人的现状。

3.2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

在和带路国家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应充分重视对带路国家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力、农产品需求的分析,并依据相关分析评估数据制定农产品贸易策略。只有准确地把握带路国家农产品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有特色的农产品,才有可能打开带路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我国主导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秩序。

3.3大力推进和带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电商发展模式。

在和带路国家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应进一步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实施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电商化发展战略。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我国更加准确地把握带路国家农业市场需求,有利于我国做出精准的贸易战略决策。电商的大力发展,有助于农产品二次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的精细化处理,有利于包装、物流等第三方外包业务的专业化,有利于在线金融、在线支付的配套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带路区域农产品国际贸易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01):90—96.

[2]谢宪华,朱其太.陆桥沿线检验检疫机构共谋提速“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大通道[J].大陆桥视野,2015,(19):68—69.

[3]付明辉,祁春节.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08):180—185.

[4]余妙志,梁银峰,高颍.中国与南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农业经济问题,2016,(12):83—94.

[5]戚亚梅,钱永忠,郭林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和实现路径:从技术性贸易措施角度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6,(08):186—191.

[6]杨逢民,丁建江.借“一带一路”之力扩大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基于二元边际和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6(03):37—46.

关于国际贸易论文2。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对资产阶级进行国际贸易的动因进行阐述,探索国际贸易深层次的原因。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中心来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本文主要通过对两者的内容进行概述,对两者的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攫取出两者有益的部分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做贡献,丰富我国国际贸易理论实践。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中国市场经济。

一、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三者的关系,对国际贸易现象的产生提出了深层次的原因,阐明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动力、利益的来源等。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为了追寻超额利润而推动国际贸易,为了更好地促进贸易发展而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内容和对象上各有不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提供良好的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提出来的,应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借鉴与批判。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较为笼统地围绕着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三者展开。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来科学地揭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组成,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背后,来统一地揭示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源于它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实践的探究,不是简简单单地解释表面现象。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而产生的。对马克思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国际贸易发展主要围绕着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利润。这也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中心思想。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马克思认为,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国际分工,再加上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这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要真正地了解国际贸易,就要更好地了解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各国的生产效率,使得各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国际分工超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如果没有了国际分工,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一直到今天,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国际分工,使一种商品可以在各国利用各国的优势,比如技术、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从而使成本较低,获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有些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是被迫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利润,通过战争等方式攫取落后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而这一现象,也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原因,只停留在经济手段上。除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发展还与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有关。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原理,可以体现在国内市场,也可以体现在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其价值,就是要通过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体现。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使得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来获得差额。资产阶级通过国际分工产生的成本较小的商品,因为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将商品放在国际市场上售卖,所取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国内取得的利润。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或者是由于商品的独特性,使其拥有国获得商品的垄断权,竞争规律受到限制,垄断价格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这使得拥有国大大受益。因此,国际价值也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是世界市场。

西方的资本主义,以殖民扩张的形式,将东西方国家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西方的经济可以不仅在国内发展,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程度地获益。因此,可以说,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关键,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只扩大市场,这对资本家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市场的联结,可以将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中,需要提到的理论家是卢森堡,她首创了世界体系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她在世界体系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这一理论抛弃了传统的国际政治领域,而是把市场延伸到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间的交换。资本主义间的交换,只属于内部市场的交换。而资本主义和被其剥削的非资本主义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换,就属于外部市场的交换,这属于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资本输出,这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了更深入地展开和论证。因此,从卢森堡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是不能独自存在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如果没有同非资本主义交换,就不能生存。也可以说,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说,国际贸易在社会生产下的作用,既是有利的,也是有弊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各国的劳动力、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国际交换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一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扩大,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不是一个自愿和不流血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扩大世界市场,必然要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如果生产的无限扩大和需求的有限减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矛盾,这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证明了。

三、西方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经济学家的补充,直到现在,已经大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可以提及的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贸易中,虽然提及的是自由贸易,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都是由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联结在一起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保护主义,但主要着重的是自由贸易。而比较着重保护主义的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和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等等。西方经济学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这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呈现出国际贸易理论的萌芽,但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接着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对此进行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完成的,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无法满足新的国际贸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相对的每个理论都有其弊病,而需要应对新问题,需要多者统一起来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距离已经无法阻挡国际贸易发展,一些发展国家也渐渐地融入国际贸易的潮流,而面对这一情况,西方经济学也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从而更好地为发展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都是围绕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中心来思考和研究的。如何在国际贸易这一浪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来更方便地为资产阶级提高效率,这是西方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早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开始,其主张认为一国积攒财富的手段,就是要增加贵金属货币财富,而为了获取货币,需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本国商品输出,实现本国贸易顺差。早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有了贸易顺差的意识,扩大一国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早期的重商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局限,资本主义只是把眼光局限于货币上,而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贸易发展可以带来多大的财富。基于这一思想,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就把国际贸易注重在国际分工上,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各自的优势,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赢。之后,相互需求论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贸易分析模式,它提出了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两国的需求强度上,需求强度如果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瑞典科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这一理论,也为日后的新贸易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战之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何来解释这些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试图用多方面多理论来研究,比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的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贸易分工可以使一国扩大产业规模而获利,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与规模递增从而成本递减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来解释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新技术的创新,可以使一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率先获利,但是随着模仿时滞的克服,新技术传播到各国,一些落后国家也拥有了该项技术。这一理论也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这些理论都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都具有片面性,无法解释全部的新特点。因此,新国际贸易理论只能解释表面现象,却不能挖掘国际贸易新形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中,总有率先崛起的大国,也有落后的国家

如何让这些稍显落后的国家,如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润,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还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其主要的论点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的对外乘数理论,这些贸易理论为一个稍显落后的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各个主张仍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中,在具体操作上对保护对象的选择并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如果保护手段选错,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对于发展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进程,中心-外围论提供了新的方向,发展国家应该摆脱发达国家控制的体系,但其发展并不理想,中心-外围论抛弃了市场机制,想要争取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对于现在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组成的理论庞大,但是各个理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各有其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体和分工上进行综合的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又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特点的不同解释,每一个理论虽然不同,但都有相关的关系。一个现象,可能是由多个理论来解释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对背后的经济现象作深层次的研究,只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取得利润,这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深思,它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指导,每个国家国际贸易实践或多或少都借鉴了西方经济学,它对我们的影响重大。

四、比较与评价。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诞生的。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在深刻地研究了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国际贸易理论。两者的相通之处都看到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国际贸易发展也较快,国际分工还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分工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剥削落后的国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并没有把社会差异和历史范畴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只是假设于参与国之间贸易位置的平等,通过这一方面来推导理论公式。可以说,在国际分工上,两者都注意到了,可是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国际价值上,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的利润更大,因此商品就更青睐于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这一思想,又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类似。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为不同国家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两者互相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马克思揭示的是国际贸易商品交易的一般规律,是为了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要素禀赋则是通过了解各国商品相对差异,来更好地为国际贸易服务,出口该国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可以这么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有其可以借鉴的地方。两者相互关联,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为西方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完善,而马克思通过研究这些西方的具体实践和相对应的技术,更概括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其人.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6]何萍.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关于国际贸易论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