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肾几种术式临床应用的比较

作者:邱明星,王东,邹建华,龚百生,陈照祥,潘慈康。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马蹄肾的手术治疗,并比较三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方法 我院从1960—2003年共手术治疗马蹄肾39例。其中经腰部腹膜切口手术9例、腹部入路手术13例、经下腹部入路手术19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施行峡部切除术。三种手术入路相比,经下腹部径路双肾暴露好,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10%),手术时间较短 [(178±24.1)min],住院时间短 [(10±1.4)d]。结论 经下腹径路切口较优于其他两种径路,可用于有任何并发症的马蹄肾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 马蹄肾。

马蹄肾亦称蹄铁形肾,是肾先天性畸形之一,是在胚胎早期 (4—8周 )两侧肾脏的胚基在两脐动脉之间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约95%在肾下极融合,其发病率大约为1∶1000。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峡部解除梗阻和(或)结石等并发症。手术方法上以往多经一侧腰部,但暴露较差,操作不便。近来多改经上或下腹部径路,效果较好。本文简要报告了我院1960—2003年收治的39例马蹄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径路进行了对比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8—57岁,其中20—34岁24例,平均3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腹疼痛不适35例、血尿15例、尿频11例、腹部包块3例、胃肠道症状3例、发热2例。39例中,28例合并尿路结石,其中双肾10例,单肾15例,肾及输尿管4例;合并肾积水15例,左侧双输尿管畸形伴肾积水1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梗阻伴肾积水2例、腔静脉后输尿管肾积水1例;合并肾囊肿2例;合并肾结核、肾细胞癌及先天性脊柱裂各1例。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尿路造影、CT及B型超声扫描等。本组X线尿路造影、CT及B型超声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及65%。

1.2 手术方法 采用3种手术径路,其中经腰部腹膜切口手术9例、经上腹部入路手术13例、经下腹部入路手术19例。经腰部手术组:侧卧位,取12肋下切口,逐层切开各层至腹膜后,打开肾周筋膜,游离肾脏至峡部,分离周围组织后切断峡部,并将手术侧肾脏固定在腰大肌上,对侧肾脏不作固定。经上腹部手术组:仰卧位,取脐上横切口切断两侧腹直肌和腹肌后进入腹腔,在结肠脾曲的外上方切开后腹膜切断脾结肠韧带,将结肠脾曲推向内下方,显露峡部予以切断并将双肾固定在腰大肌上。经下腹部手术组:仰卧位,取腹直肌旁切口,逐层切开,沿升结肠外侧剪开侧腹膜,用S性拉钩向内牵开腹内脏器,显露马蹄峡部,充分游离后于峡部切断,并将双肾固定在双侧腰大肌上。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本组39例患者共行42次手术,39例均施行峡部切断,其中同时行肾、输尿管取石术28例,肾盂VY成型术2例,一侧肾脏切除术2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输尿管切断吻合术1例。1例腹膜破裂;1例术中切断峡部后肾实质创面大出血;1例术后漏尿,二次行左肾切除术后治愈;2例伤口感染,延迟愈合;1例术后并发肺炎。术后结石复发4例,再次手术取石2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2例。30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11例症状消失,15例症状缓解,3例症状无改善,1例症状加重。12例于术后6—24月复查X线尿路造影,与术前比较肾积水明显改善11例,1例无明显变化(经腰部组)。经统计学分析,下腹部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日[(178±24.1)min/(10±1.4)d]较上腹部组[(222±32.3)min/(14±2.2)d]和腰部组[(231±18.6)min/(13±0.8)d]明显缩短(P0.05);下腹部组并发症发生率(10%)明显低于上腹部组(23.1%)(P0.05),手术后结石复发率(8.3%)明显低于腰部组(25%)(P0.05)。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