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引领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河北省临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大力实施教研互融,培育“问题研究共同体”;聚焦“最近发展区”,分类实施,全面提升;整合培训资源,搭建多元教师发展平台等做法,有力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研互融,提升专业引领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创新教研员队伍管理机制,建立教研员与指导学校相应学科教师捆绑、共栖式成长模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引领力,成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

1. 在共研课题中提升研究能力。每年申报省、市教科所年度研究课题时,各学科教研员与基层学校教师共同申报一个课题,教研员为课题主持人或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一同制订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搜集素材、分析课题实验及控制变量的有关数据,建立理论模型,撰写阶段性成果等等。多方位、全过程参与,让教研员发现一线课堂中的问题,体验教学的变化与创新,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及时推广、分享教科研成果,提高全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除课题研究外,教研员还要参加对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感性经验,为校际间交流提供资料。通过共研课题,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此带动教师走上教育教学研究之路。

2. 在同课异构中,寻求专业提升的动力。相对来说,教研员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多,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与教师分享,使他们也有一个深度的体验,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外地经验和做法呈现于课堂教学。具体说,教研员学习归来后,与一线教师分别设计、教学同一节课,现场学习更有感染力,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比对,更能激发教师对课堂的研究兴趣,思考更具深度;教学的差异既成为自身课堂教学特色,也成为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动力,培养了教师学习现场中的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研究方式。

3. 对照“两个标准”,提升自身素质。2012年2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为使“两个标准”在全县中小学的贯彻实施,我们率先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准确把握两个标准的理念与内涵,为后续培训做好了充分准备。近两年,我们全员参加了“‘国培(201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活动及“‘国培(2013)’——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培训活动。参加系列培训,一方面让我们时时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审视、把握基层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聚集“最近发展区”,追求教师有效成长

对于原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考核“齐步走”的传统做法,教师们颇有微词。近年来,根据调查,综合教师的工作年限、知识水平、职称等级、教学能力等因素,将全县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分为发展前期、发展期、发展后期几个档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对自身、对学生都有一个切实的思考,明确参训要解决的问题,怀着美好的培训期待都能化为每位教师提升喜悦的切身体验。

1.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学校定时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促使他们迅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依托县内的知名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等人力资源,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实施1—2年的“影子工程”,通过结对帮扶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师傅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予以指导,而且在青年教师自身的学习上也要予以帮助,让年轻教师教育人格、教学技能上得以快速发展。

2. “骨干教师”栋梁工程。首先给骨干教师树立前进的标杆,让骨干教师了解一些外地和本地名师的成长经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骨干教师不断进取。其次是根据骨干教师的特点,开展“案例征集”、“问题征集”、“课堂用语、课改用语”推荐、“经典案例”分析、精彩教案学习、课堂实录剖析等活动,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骨干教师创造成功的台阶,让他们在学习他人的特色和思想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是促进骨干教师持续成长。制定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倾斜政策;实行导师制,为他们指定特级教师或名师导师,时时受到导师的指导和培养;给予展示机会,寒暑假的教育讲堂上,让骨干教师或上示范课或介绍成长经历,展示他们的风采。

3. “名优教师”超越工程。名优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师专业引领的排头兵。因此,我们时时关注名优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使之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第一,建电子书库。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同行,从读书、写作的源头活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名优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专业生命力。第二,科研先导,赋予重任。名师必须主持或主研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带一至二名骨干教师。第三,建立学科研究室,发挥示范效应作用。2015年,县政府拨款10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全县成立了10个学科研究室,每个学科研究室由一名学科名师挂衔,遴选6~10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目前,10个学科研究室已挂牌工作,名师带领骨干教师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撰写、发表科研成果在全县推广,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其他教师专业成长

三、整合资源,助教师成长蓝图变为现实。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对此,我们放眼教师成长的大背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指导每位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年成长规划,并努力融合培训资源,力指实现教师成长的梦想。

1. 博览群书,夯实从教之基。一个教师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就是观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方法的掌握、教学的创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

每年寒暑假,学校向教师们推荐一批必读书目,并要求校长带头读,定期以读书节、艺术节、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今日临西》、临西教育网站等媒体上开辟教师读书专栏,进一步浓厚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氛围。

发挥教研活动的导向作用。如在举办县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素养大赛中,不仅包括教学技能的展示还有教育理论、学科历史、书写、名人轶事、才艺展示等各个环节的测试。从海量阅读中,实现教师由“教书人”向“文化人”的自我嬗变,悄然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教育素养。

2. 特色研修,磨砺师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而专业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县正在开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活动,我们先后分批组织300余人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山东诸城、潍坊、河南林州等地观摩学习,多次聘请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专家名师来我县做公开课、作报告,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突破传统经验和做法,实现了自我革新,自我成长

鼓励各学校创新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县实验中学开展的“板块式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以专题阅读、问题教学、微格教学等形式围绕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有分工有合作,用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用差异推动进取——有目的,用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用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3.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培训实效。“国培计划”是国家层面第一个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资源优质丰厚、规模庞大。我们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有效融合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国培计划”项目功能。如在2015年“国培计划”学习中开展“磨课”活动,以学科教研组或协作组(校际)为单位,网上理论、方法学习之后,筛选一个典型教学课例,先组内个备,通过比较选出主备教师,全组打磨主备教师教学设计,经课堂教学、调整后将该教学设计传到网上,大家带着自己教学、修改、调整过程中的想法和困惑与各地同行、国培专家进行沟通、探讨,吸取他们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再课堂实践,再上传征求意见……如此经过网下网上、课内课外多轮的穿梭往返、多个回合的精磨细琢,教师的反思力、创造力、生成力、转化力、人际协调能力提升了,也诞生了一节又一节令人怦然心动的精品课程,彰显了“国培计划”项目的引领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事关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国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立足本职,谱写好“中国梦”之“教育梦”这个篇章——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这既是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内涵的本质诉求。伴随着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位教师正以专业的自信与力量履教书之职,尽育人之责,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正在付出自己的努力。

0 次访问